吕大防《万里桥》
吕大防万里桥宋山水诗鉴赏
吕大防
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
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彻骨清。
万里桥在成都市南面,横跨于锦江之上。三国蜀汉后主建兴四年(226),蜀国为联吴抗魏,诸葛亮派费祎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送行,临行前费祎叹曰: “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此桥因名为万里桥。本诗对万里桥边的沿江风物作了描述,并表现了诗人在万里亭游玩、休息的情趣。
这首诗前原有一篇小序:“万里桥 西有僧居曰圣果,后濒锦江,有修竹数千竿,僧辩作亭于竹中,予与诸公自桥乘舟溯流过之,因名曰万里,盖取其发源注海与桥名同而实异,作小诗识之。”这篇小序记叙了写作本诗的由来。
“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 这开头两句诗,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描绘了引人注目的三样景物: 万里桥,万里亭,锦江。这三样景物的位置以桥为中心,桥西是亭,桥下是江 ,江中涨满了与堤岸一样平的江水在浩浩荡荡地奔流,气势开阔而壮观。而且这三样景物在意义上都与“万里”相联: 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之行始于此亭,万里之流始于此江。这样关联起来,诗的意境就更开阔了,并且有很深的比喻意义: 人不但要有远大的理想,而且要从开头做起,一步一步地实行,不断地坚持下去,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根据小序的记载,在桥、亭、江三样景物中,亭座于数千竿竹林中,其旁有僧居,有僧人。于是,诗人被此亭吸引了。“拏舟直人修篁里”,诗人便与几位朋友“自桥乘舟溯流过之”,从桥下乘船前往茂密的竹林中拜访僧人、观赏景物。诗人和朋友在竹林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定很多,但他只写了一句: “坐听风湍彻骨清”。他们坐在亭子里,静听着风吹竹叶发出的萧萧声,静听着锦江的急流发出的哗哗声,周身感到清凉彻骨。这一句既写出了万里亭景色的最大特点,又寓含着诗人对清静生活、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语言质朴无华,写景寓有深意,意境开阔,流畅自然,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
【原题】:曹伯玉驾部相会於姑孰既别得书及诗因以拙句奉寄
-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思: 儿孙们有自己福气,有自己的前途,不要大包大揽,给孩子做无谓的包办代替。 【评析】 《圣经箴言》里有句话: Children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
旧病应逢医口药,新妆渐画入时眉。信知诗是穷人物,近觉王郎不作诗。
-
古代诗文名篇之刘禹锡诗《竹枝词;其二;竹枝词》原文、鉴赏和解读
刘禹锡诗《竹枝词;其二;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二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据四部丛刊影宋本《刘梦得文
-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题解】 诗人借梦幻和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奇异境界。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他运用浪漫主义驰骋无羁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雄峻壮丽的奇山异水的刻画
-
[美国]海伦·凯勒/著刘冬妮/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赏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海伦·凯勒 著刘冬妮 译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因为
-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
-
【4214】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美〕费拉里著,刘玮编译,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之一,9 25印张,2017年10月第1版,58
-
《木兰花慢》 年代:宋作者:柳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