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河湟有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据诗题,可知是诗人有感于河湟地区长期为吐蕃占据的抒愤之作。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推测:“此或是张义潮未复河湟前作。”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首句作历史的追溯,感慨深沉。古来称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一带的河西陇右之地为河湟。萧关即属河湟,在今甘肃固原县北。而这里自唐肃宗至德年间吐蕃进占后,便永远失掉了,数百年来,湟水、黄河退缩为边界,隔断了河湟地区的春天。那里的一切都渺不可知了。这两句轮廓性的历史追顾所造成悲凉的氛围感,将人们带入一个特定的境界中去。
河湟沦陷如此之久,现在怎样呢?出于关注,或许诗人亲临前沿,或许听卫边将士叙说,诗人获悉了这样一个细节:“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数百年了,河湟的父老,一代代老死而去,生长在吐蕃统治下的儿童,怎能知道自己的祖国和语言呢?这与陆游“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送范舍人归朝)悲慨相似,而更含蓄。诗人以语言之变写尽国土沦丧之感,以小喻大,动人魂魄。
诗人似乎无意于表现,而着意再现。你看,诗歌一、二句先勾勒出大背景,大过程,大轮廓,三、四句则描述了一个极小的生活细节。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艺术冲击力,如同远景镜头与特写直接组合一样,既有深远宏阔的时空,又有触目难忘的细部。这种巧妙的构思正是艺术的表现,而意象的选用无一不是以诗人的感情向背为依托。可见这一貌似再现的诗歌,实际上表现的味道是很浓的。
-
一作宋之问诗南国无霜霰,连年对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亦开花。春去无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
非无伯鸾志,独有子云悲。恨子非天合,犹能使我思。儿曹莫凄恸,老眼欲枯萎。会哭皆豪杰,谁为感旧诗。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佳作。牛渚山在安徽当涂西北,山北部突入长江,名采石矶。本诗题下原注:“此处即谢
-
超脱境界:坐看云起《终南别业》王维(唐)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名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语出《楚辞·九歌·东君》。穿着青云和白虹做成的衣裳,举起长箭直射天狼星。霓:虹。矢:箭。天狼:星名,古人认为它是天上的恶星,“射天狼”有除恶之意。
-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
-
绝域长夏晚,兹楼清宴同。朝廷烧栈北,鼓角满天东。屡食将军第,仍骑御史骢。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野云低渡水,檐雨细随风。出号江城黑,题诗蜡炬红。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 作品赏
-
【注释】:此为怀古伤今之作 ,写于绍兴三年(1133 )前后,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后复杂心态的反映。词的上片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下片写作者的感慨。全词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宋人关注称赞叶词“ 其词婉丽 ,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