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纳凉》原文、注释和鉴赏
秦观纳凉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
(1)纳凉:酷夏乘凉。此诗当为作者晚年被贬南方时所写。
(2)柳外凉:户外柳树成行,是清凉的地方。
(3)胡床:又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可坐可卧。它因从胡地(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故称胡床。
(4)船笛参差起:船笛不约而起,没有预定次序有先有后地吹响。
(5)风定:黄昏时分,晚风初定,俗称的南风歇脚。自在香:幽香自己发出,向外散溢,不需借风力传播。
【赏析心得】
绍圣元年(1094),新党重新执政,所谓旧党人物,坐“元佑党籍”,除苏轼已贬惠州外,黄庭坚、秦观、苏辙、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等均遭贬黜。秦观自此时起,连续六年被贬南方杭州、彬州、横州和雷州等地。这首诗当是作者被贬南方,在人生最后的晚年时所写。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酷夏之夜,作者拄着手杖来到户外,寻找柳树成行的清凉地方,最后选定了当地画桥南畔的纳凉之处,摆好胡床,倚靠其上,尽情纳凉。诗人仲夏初夜,驱解烦热的追凉神态令人叫绝。“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作者真是选了一个好地方,不仅远离尘俗,避开了燥热,而且还带来听觉的快乐享受。当明月升上河面,船家短笛先后吹响,笛歌悠扬传来,清脆悦耳,晚风初定,池塘盛开的莲花幽香散溢,无风自传,沁人心脾。作者选到这么好的一个避暑胜地,真是叫人羡艳不已。
这首短诗,表面是写夏夜避暑追凉,实际上反映了被贬诗人力图避开比酷暑还要炙热的官场的渴望,表达了他对党籍倾轧、祸国害民的厌恶。不幸的是,他一生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清凉世界。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秦观遇赦北归,时值酷夏,他在途中中暑,卒于藤州,年仅五十二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
唐备天若无雪霜, 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 何人重平道。这首诗写得犹如格言,以对比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群体逐渐扩大,深入农村。知识的“清高”和“乡巴佬”的自卑,让处在转型过渡时期的农村知识青年具有了一种独
-
偶缘疏拙得天真,岂问前途屈与伸。车马纵能欺倦客,江山犹可助骚人。懒如叔夜书盈几,狂似渊明酒满巾。况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纖尘。
-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重阳节的诗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有关重阳节的诗歌1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中考怀古诗词欣赏,内容包括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初中古诗赏析,怀古诗词赏析规律。月夜今夜鄜州月儿明,(如同长安的一样,被叛军拘囚的我独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独自望着天上的月(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
-
报告与事实口头的报告,是听的,不是看的。真正的事实,是看的,不是听的。外物的抵达我们,外物的传到我们脑筋中来,听与看为最要的媒介,
-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
-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零雨送秋,轻寒迎节〔1〕。江枫晓落,林叶初黄。登舟已积,殊足劳止〔2〕。解维金阙,定
-
杜牧 六王 (1) 毕,四海一 (2) 。蜀山兀 (3) ,阿房出 (4) 。覆压三百余里 (5) ,隔离天日 (6) 。骊出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7) 。二川溶溶 (8)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