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指河南的洛阳。唐代时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折柳:原指折杨柳曲,这里不仅指曲名,而且暗含着一种习俗。即折柳赠别。唐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园情:指怀恋故乡之情。
【鉴赏导示】
这首诗,将热爱故乡之情融于闻笛之中,借“折柳”之曲寄托惜别怀远之意。
【鉴赏】
此诗抒发了诗人在东都洛阳春夜闻笛的感受。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闻笛后的心理感受。首句写笛声“暗”飞而起。着一“暗”字,意味深长,那个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次句“散人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诗中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的。高亢的笛声,在夜深人静之时响起,加上春风的助力说它飞遍洛阳城是并不过分的。三、四句写诗人细听曲子的感受。“折柳”二字语含双关,既指折杨柳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在古诗中,“折柳”几乎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李白的这首诗,主旨很明朗,诗人借写笛声,写笛声勾起的感受,由笛声吹奏的有关折柳的曲子传达一种人人皆有的思乡之情。显然,诗人写闻笛,而意义又不限于描写音乐,这才是本诗感人的地方。
【鉴赏要点】
[1]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意象鲜明,主旨明朗。[3]情景交融。[4]采用夸张、双关的修辞手法。
-
地铁上的茄子歇后语,夏天来了,好热哦,人都晒黑了,有什么办法解热美白的?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地铁上的茄子歇后语,内容包括史上最强的笑话谁有?,腿 肚子 都有点肉想让他们 快速减下去 不反弹的?腿 肚子 都,格力挂壁式空调(凉之静)我家今年刚买的空调,大概用了两个月可是。美丽肌肤,防晒第一 随着气温升高,年轻女孩换上了五颜六色的吊带背心,动感十足的超短热裤。一张张娇艳水嫩的脸,在阳光下肆意张扬着青春的
-
语录:我为聪明误一生。
-
《欲知子弟成何品,但看何人共来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欲知子弟成何品,但看何人共来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崇梵僧,崇梵僧,秋归覆釜春不还。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
-
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邑中雨雪偏著时,隔河东郡人遥羡。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
-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 (1) : 自足下谪江陵 (2) ,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3) 。每诗来,或辱序 (4) ,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5) ,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
-
课文导读 本文选自 《聊斋志异》 中 《狼三则》 的第二则。 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 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叙事, 写屠户与狼相
-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绣着十字绣,先用红线绣出轮廓,再换黄线,把金色的珠子一粒粒填进轮廓内的空白处。现在,她绣的是 “安”。她要绣的是
-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