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板桥晓别》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李商隐板桥晓别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是一首别离诗。全诗围绕“板桥晓别”四字展开。板桥,在梁苑城西30里,今开封西。首句点出离别出行的时间、地点——夏日拂晓,在汴城的板桥。此句从行者展开笔墨,以拂晓朦胧的景色烘托别情。“回望”扣住诗题“别”,“晓”字扣住诗题“晓别”,点明分别时间,又暗寓了牛郎织女夕时聚会、拂晓别离,暗写了两人离别的依依之情。
次句,写二人分别情景。“长亭窗户压微波”写饯别之亭,亭内二人伤别,亭外水波荡漾,曙色迷蒙,伤别人儿愁情似水荡漾不已。一个“压”字蕴含了无限悲伤的离情,似千斤重压在水波之上,但这愁情又是以“长亭”这一别离的典型事物含蓄表达的。“长亭”扣住诗题“别”,“微波”扣住诗题“板桥”。
第三句,用典故写客子出行远去,使诗歌赋予浪漫主义色彩。列仙传载:战国时赵人琴高“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 ‘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果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水仙,指琴高。“水仙”、“鲤鱼”扣住诗题“板桥”,“去”字扣住“别”。
第四句,从女方写,暗用红泪典。拾遗记载: “魏文帝美人薛灵芸,常山人也。别父母,升东就路,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此言女子伤别落泪不仅“红”而且“多”,可见伤痛之极。“一夜”二字,呼应诗题“晓别”。
此诗一句一意,紧扣诗题。写伤别化用典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极富情致。清人程梦星赞曰: “义山晓别,尤见情致。” (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观作瓶喻 【原文】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踏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1],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
-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
-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作品,通过给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者以清晰明了的语言,详细阐述了七种治国术,包括远见卓识、知人善任、以德治国、法治、改革创新、外交智慧和用人之道。这些术语尽管诸多,但是都围绕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如何能够使国家强大繁荣。这部作品对于治理者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是普通人的典籍,值得细细品味。
-
原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译文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
颖叔出使临洮,轼与穆父、仲至同饯之,各赋诗一篇,以今我来思为韵,致遄归之意,轼得我字。西方犹宿师,论将不及我。苟无深入计,缓带我亦可。承明正须君,文字粲藻火。自荐虽云数,留行终不果。正坐喜论兵,临老付
-
【注释】 选自《楚辞·卜居》。 短:短小,不足。 长:长大,有余。 【赏析】 《卜居》是一篇对话体楚辞,描写屈原被谗流放,身遭不幸,向楚国掌管占卜的郑詹尹问卜,以明吉凶。其事可能属子虚乌有,只是诗人借
-
3·1 公孙丑问曰 ① :“夫子当路于齐 ② ,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③ ?”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 ④ :‘吾子与子路孰贤 ⑤ ?’曾西蹴然曰 ⑥ :‘吾先子之
-
昨夜试微凉,汗衾初退红。我愿偕秋风,随身入房栊。君王不好事,只作好惊鸿。细看卷虿尾,我家真栗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