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差不多先生传》全文和鉴赏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 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 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 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 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 同八点三十二分开, 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 ……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 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寓言(选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五四”运动以来,“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对“国民性”的探讨,成就最大者, 首推鲁迅。他的阿Q正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可说是他探讨“国民性”的艺术总结。另一位曾经对新文学作出过贡献的文学家胡适,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可看作是他对“国民性”的探讨。当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差不多先生传无法同阿Q正传比肩,但它反映了胡适对“国民性”问题独特的思考,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差不多先生传是以传记形式写的寓言。
其主人公差不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正如阿Q最大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差不多”。他的处世哲学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从小到死,他一生都奉行这一哲学。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差不多,陕西同山西差不多,甚至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作者是把“差不多”作为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弊病来揭露和讽刺的。作品开头,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品结尾,作者又说差不多先生死后,“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大家并不认为“差不多”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这是“看得破,想得通”的“德行”。因此这种弊病就带有更大的危害性。——这正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作者揭出差不多先生的弊病, 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让差不多先生死在自己奉行的“差不多”哲学上,是耐人寻味的;而作品结尾说:“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作者对国人发出的严厉警告。
作者用了重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作品中,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达九次之多。这不是罗嗦重复,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必要的重叠。重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新意,加深读者的印象。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有多种表达方式:“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差不多吗”,“也还差不多”,等等;特别是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不仅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人物临死时有气无力因而断断续续的口气,而且辛辣地讽刺了这种人物至死不悟,可谓传神之笔。
解放后,作家何迟在相声买猴儿中塑造了一个著名人物: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他把“火速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写成“火速买猴儿五十个”,害得采购员“走东北,到广东,跑四川,云游了半个中国”。这位马大哈,无疑是差不多先生的子孙。可见作为艺术形象,差不多先生是有艺术生命力的。
-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 ① ,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 ② 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 ③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
-
宋词典故·酒中仙 【出典】 见“长安市上垆边卧”条。 【释义】 李白嗜酒,在长安时曾与贺知章等结为“饮中八仙”。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咏李白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语。后因以“酒中仙”指李
-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
沧浪(之一) 之一南方的河流,看上去,多少有点乖张。北方的河流有些粗糙,如血管般凸现于现实的尘土之上,显示出一种超越时光的存在。沿
-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
-
梓潼眷属何年别,长寿坛场近日开。应是蜀人皆度了,法轮移向洛中来。
-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同为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
-
【名句】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专注于大义而不考虑财利,小人则贪图财利而不顾及大义。两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人与君子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
-
【原题】:丁已年七月二十一日祷雨中元水府入月六日展谢祠下皆被旨也然祷后越七日始雨神所为耶其不然也审自神出不无愆期之尤有如不然神之饕上赐也多矣为诗以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