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既然如此,刘辰翁称它“故是佳趣”是何道理呢?这主要是因为作品在常见的内容、普通的表现形式里体现了丰富的意蕴,盎然的情趣。一、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作景物描写,而是借此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山水、探幽寻奇的兴致。“玩奇不觉远”一句,是对此的最好注脚。二、“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四句,既写出了诗人在行路时的疑虑和惊喜,更易使人联想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给作品平添了几分理趣。三、“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的图景,生动展示了僧侣任性自处、逍遥自在的生活情状。在尘世劳碌的人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别有一番乐趣。四、“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的结尾四句,非常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对于石门精舍恋恋不舍、决意重游的心情。诗人难舍的不仅是这里的幽美的山水环境,还包括了此地的禅境、禅趣。这样,就给全诗留下了袅袅不尽的悠远情趣。 由此可见,刘辰翁说此诗“故是佳趣”是很有眼光的。然而,我们应特别注意他所说的“其诗亦若无意”这句话。“若无意”是好像无意,或者说从读者的角度看是无意,其实作者还是有意的,甚至是大有深意的。这个“有意”,就隐隐表现在诗人对自然景物、对自己的行为动作、对僧徒的生活状态、生存环境的精心选择。正如歌德所说:“本来的自然含有许多不重要、不合适的东西,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狄德罗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自然在每一顷刻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一切都是真实的,但不是一切都美的”,所以要“学会如何选择”。这种选择,便是“有意”。至于该诗在篇章结构、遣词用语等方面的妥帖安排,当然也是有意选择的结果。不过,王维的高明就在这儿,他在创作时的苦心构思,精心经营,在“成品”里却不露一丝痕迹,让人觉得是“无意”为之。“无意”便是妙造自然,巧夺天工,便是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姜夔说的“自然高妙”,李贽说的 “风行水上之文”。唐末司空图在 诗品 中列“自然”一品,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云:“此言凡诗文无论平奇浓淡,总以自然为贵”,把“自然”看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无意成佳趣”,便是这样一种境界。 刘辰翁的话还启示我们,作诗固然要“苦用心”,但倘若被读者看破,露出了绳削斧凿的印迹,就将丧失自然活泼的天趣。这样的作品纵使再精工奇妙,也只能入第二义了。
-
《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谿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
背阙归藩路欲分,水边风日半西曛。荆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
-
但有闲销日,都无事系怀。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树合阴交户,池分水夹阶。就中今夜好,风月似江淮。
-
秦攻赵于长平 ① ,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 ② 。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 ③ ,赵王与楼缓计之曰 ④ :“与秦城何如不与?”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
-
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黄金。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湖上青山翠作堆,葱葱郁郁气佳哉。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白足赤髭
-
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罗隐(833—910),唐代诗人。本名横,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累试进士不第,因改名“隐”。
-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①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②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 ③ ,罪益厚。至入人
-
《朝闻道》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道,事物发展的必然之理,孔子认为能够知道这种道理,便是当天晚上死了也可以心安理得,毫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迫
-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阳光竞四溟,敲石安所施。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君子尚容与,小人守竞危。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尊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