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华《莲花池》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李旦华莲花池
李旦华
涪陵签判楚名贤,身带烟霞别有天。
流水行云鱼复浦,山风吹拂放红莲。
莲花池,在今四川奉节城北之卧龙山上,相传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夔州 (今奉节) 讲学之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 人。晚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旁,取营道故居之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为人品行高洁,曾著爱莲说以抒发洁身自好的情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黄庭坚在濂溪词序中称颂他:“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因此,人们在探访他当年讲学的莲花池时,自然会赞颂这位和莲有着不解之缘 (筑室莲花峰下,著爱莲说,讲学莲花池)、且操守高洁如莲的先贤。李旦华的莲花池就是这样一首诗作。
诗为七绝。首句的涪陵,即今四川涪陵县,唐宋时置涪陵郡。签判,宋代于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周敦颐早年曾任涪陵签判。楚名贤,亦指周敦颐,因其故乡道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国。这句说,这当年莲花池的主人——曾任涪陵签判的周敦颐,是楚地的名人先贤。这貌似平平的叙述中透出对周敦颐的敬慕之情。次句,带,是围绕的意思; 别有天,即别有天地,指另有一种境界。这句作者写自己在莲花池内为烟雾云霞所环绕,恍若置身天上。这既是具体描写莲花池因地势高而烟云缭绕、霞光映射的仙境般风光; 又是盛赞周敦颐人品高洁,灿若烟霞,其学说另有一种境界,正可沐浴后人。诗人自己,就受到强烈的感染。
诗的后两句写鱼复浦和莲花池景色。鱼复浦,在今奉节县东,和莲花池相距不远。秦设鱼复县,以浦得名。唐贞观年间改鱼复为奉节,为夔州府治。这两句说,鱼复浦白云舒卷,流水潺湲;卧龙山山风阵阵,吹开了莲花池中的红莲。一个“放”字,用得恰到好处,它道出了山风和红莲之间的联系,写出了由含苞待放而展蕊盛开的红莲的动态美。
纵观全诗,烟霞、蓝天、流水、行云、山风、红莲,构成一幅明丽清新的画图。这些自然界美好的事物正是周敦颐高尚情操的象征。全诗寓对周敦颐的赞美于对莲花池及周围景物的描写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这后两句诗的意义还不限于此,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流水行云,这里又指周敦颐讲学滔滔不绝,无拘无束,内容充实而又纯任自然。周敦颐曾提出“文,所以载道也”的主张 (见通书·文辞),他谈话、讲学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废寝忘食。据李贽藏书·儒臣传记载:“王安石为江东提点刑狱时,茂叔遇之,与之语,独移时。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流水”两句,实际上是写周敦颐讲学如流水行云,如山风吹拂,使红莲绽开蓓蕾,使人顿开茅塞,是用比喻手法写周敦颐讲学的感人力量,从而紧扣“莲花池” (周敦颐讲学之所) 这个题目。
借景抒情,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运用这种手法极为娴熟,诗中把对周敦颐的褒扬,巧妙地借对莲花池及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颐第二十七 【题解】 颐卦为异卦相叠(震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震,震为雷。雷出山中,正是春暖之际,天地养育万物
-
《先秦散文·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鉴赏
-
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诞生的一个俱乐部式的、“反传统小说”流派。 新小说派的产生与两次大战后法国人的精神危机及各种哲学思潮有很大关系。
-
朱仝如何走上了黑道朱全是县里的都头,按照宋代政法合一的制度,朱仝应该是县公安局副局长兼刑警队长一类的职务。是一个吃财政饭的公务员。
-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
-
余蓄墨数百挺 ① ,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 ② ,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③ 。 ———《苏轼文集》 〔
-
邺侯藏书手不触,嗟我嗜书终日读。短檠照字细如毛,怪底眼花悬两目。扶衰赖有王母杖,名字于今挂仙录。荒城古堑草露寒,碧叶丛低红菽粟。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兰伤桂折缘有用,尔独何损丹其族。赠君慎勿
-
时间的尖叫我确乎已经听见时间尖叫的声音。下午,读一篇文章《用心脏叩门》,这样解说时间——“滴答声,是时间的水珠,酸性的,能腐蚀生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冬天月亮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冬天月亮的诗句古诗大全,关于冬天月亮的诗句古诗,描写冬天月亮的诗句。1.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2.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3. 唐•王维: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