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的意思,出处,故事
关于“翁仲”,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下江南巡游。有一次,他来到一座规模很大的坟墓前,那里除石碑外,还有石人石马。乾隆皇帝指着一个石人问随行的一个翰林:“它叫什么名字?”这位翰林一时记错,把翁仲叫成了仲翁。据说乾隆回京之后,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降职的命令是四句诗:“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工。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诗中的“工夫”“翰林”“通判”等词,乾隆都故意颠倒说成“夫工”“林翰”和“判通”,实是对这位翰林的嘲讽。
-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
-
放萤苑即隋苑,一名上林苑。按《资治通鉴·隋纪七》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至七月幸江都宫。放萤事在东都,人们一般取江都之说。张翥的这首诗重在揭示荒淫亡国灭身的道理,在对比中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杨花吹春一千里”的“杨花”既谐杨广之姓,又暗用北魏胡太后
-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
春 迎春花是初春的小星星,把寒冷甩到身后,迫不及待地走在春天方阵的前列,而蝴蝶还躺在暖巢里不愿出来。迎春花还是小鸟的喙,刚嚼开蛋
-
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归来灞陵上,犹见最高峰。
-
【原题】:春日春陪韩签虞丞解监修禊事即席中有虾菜梨枣分韵得虾字
-
文章似锦气如虹,宜荐华簪绿殿中。纵使凉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
-
此语原为“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意思是希望身居尊位的君子的心思能像地位卑下的臣子吃饱肚腹一样知足,也就是说在知足这一点上,君子尚不及小人。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魏舒掌握了晋国大
-
无名氏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这是清初汉族文士借咏花来抒发反满情绪的诗句。诗仅两句,可能是作者题画时的即兴之作,也可能是原诗亡佚后的残句。从题面看,是咏紫牡丹。首句咏它的色彩,说紫牡丹夺去了朱红牡
-
清朝初年的文字之狱,到清朝末年才被从新提起。最起劲的是“南社”里的有几个人.为被害者辑印遗集;还有些留学生,也争从日本搬回文证来。待到孟森的《心史丛刊》出,我们这才明白了较详细的状况,大家向来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