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公早起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

正因为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里,问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词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悬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是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和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她认为,“海棠依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因为侍女的漫不经心,女主人便告诉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虽是揣测之词,但却凝聚着词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经过雨水滋润,绿叶当然显得更加茂盛,而狂风吹过,势必是花容憔悴,一片凋零,怎能说“海棠依旧”呢?词人明知故问,虽然有侥幸之心,但得到的不符事实的回答,却又使她不得不自己端出真相。所以这一对话既显示了女主人无可奈何中的无限惋惜,同时,又揭示了主婢不同的感受力。

前人已经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如黄苏蓼园词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多拈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肥与瘦,本是对人物的形体的形容,但我们的先民们很早便意识到可以跨越部类地去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如声音可以有肥与瘦的区别。礼记·乐记:“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郑玄注:“肉,肥也”;又:“曲直繁瘠,廉肉节奏”。孔颖达疏:“瘠,谓省约。”这种听声类形的方法显然经过了人们心灵中的再创造。(参考钱钟书七缀集·通感)李清照将肥与瘦移过来去形容植物,很可能受到了这种影响。但是,“绿肥红瘦”仍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绿肥红瘦”句与唐无名氏后庭宴中“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句以及韩琮暮春浐水水送别中“绿暗红稀出凤城”句有着直接的渊源,将红化与绿叶的对比提炼为一种暮春景物典型形象并非李清照所首创,但通过从枝头与地下相比来表现结果到枝头互比以表现趋势,仍可看出李清照对这种手法的发展。本词这一句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同时,由于身体的肥与瘦往往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用于花与叶便使之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李清照深化了前人所开创的这一意境。

李清照词中喜欢用“瘦”字形容植物,可能是受到前人如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一类句子的影响。但是,将肥与瘦对举,却是她的独创。当然,她运用这种写法也曾有过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如临江仙:“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梅瘦杏肥对举,以表现事物的消长和词人的怅惋,虽也很别致,但由于意象较为支离,显得不够生动。而这首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描写,却是融情于景,不仅刻划出了生动的意象,而且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词的另一点特色,是作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

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女主人和侍女的关系,这在李清照以前的诗歌中就已出现。不过,这种作品中表现的形象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如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侍女小玉的出现不过是表示女主人地位尊贵,需要通报,以此过渡到杨贵妃的出场。又如王安石明妃曲:“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也不过表现与王昭君同去匈奴的宫女分担她的女主人的悲伤,仍然是单纯的陪衬。到了词里,这种表现艺术有所深化。如韩偓生查子上阕:“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前半写侍女举动,后半写女主人心理。侍女对女主人体贴却又不理解,这使得两个形象都有了各自的内涵。李清照这首词接过了她的前辈的这种表现手法,并大大地进行了发展。

这表现在,它有意避免了对一般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词中两个形象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对主婢的身份、处境和修养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学感受的不同。“卷帘人”的身份是侍女,她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侍候女主人,以求温饱,她不可能、生活也不允许她对大自然去进行细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海棠开落,与她无关。当女主人问起时,由于她并不关心,随口答以“依旧”,原是非常自然的。而她的女主人便不同了。学术界一般公认,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前。这时,李清照的生活比较富裕安定。但虽然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伤春伤别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她深谙离别滋味,珍惜青春年华,对花开花落当然很敏感。因此,她听着一夜间的“雨疏风骤”,顿时为海棠的“绿肥红瘦”而涌上无限的惆怅之情,其美感层次是细腻而委婉的。而这却又是通过主婢之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对话中表现出来,高度概括而有余不尽,不能不认为,这种表现手段是十分巧妙的。在以后的各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曲中,以侍女和女主人的关系对比来刻画形象,揭示不同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情形很多,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春香,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感到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不应当忽视的。

猜你喜欢
  • 《和狼相邻》白渔诗选集

    和狼相邻吃饱了也有教养饥饿时才露出本相是狗的变种还是进化?不向人摇尾,不听从驱使哪能得到施舍、豢养传闻中是那么可憎可怕以野性保护自

  • 唐宋八大家·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放鹤亭记 【原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59]。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

  • 国学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处和解释

    【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语出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每吃一粒饭,都应当想一想粮食来的不容易;每穿一线衣,就要经常想到种棉养蚕、纺线织布的艰难。说明农桑辛苦并提醒人们

  •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篇目(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篇目)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篇目,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必背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诵篇目,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长歌行 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 苏轼《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全诗鉴赏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差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 什么是印象主义文学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盛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艺术流派。它是在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反映。 一八六三年,法国有三百位画家的作品被官方评选

  • 贾老太太也是大姑娘变的

    贾老太太也是大姑娘变的贾老太太,就是《红楼梦》中的贾母。贾老太太岁数大了,可老太太不糊涂啊。用现在的话讲,这老太太都成精了。老人们

  • 名画《流民图》赏析

    流民图 明·周臣作 纸本淡设色 纵三一.九厘米 横四○.八厘米 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檀香山美术馆 《流民图》册末有作者自跋及明黄姬水、张凤翼、文嘉三跋。此册被后人一分为二,改装成手卷,分藏于美国两个

  •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意思,出处,故事

    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系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所作。“文革”一开始,牛得草头上就被压上九顶大帽子,如“反动权威”“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 老牛无辜而遭牢狱之灾,心中满腹冤屈

  • 《文脉相续的书写》梅子散文赏析

    秭归乃诗祖屈原的诞生地,自古至今,文脉涌动。在宜昌市,秭归算一个散文写作比较踊跃的地方,有一百多位作者常年从事着散文写作,出书者多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