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菊》原文、注释和鉴赏
郑谷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1)王孙:对富贵人家子弟的泛称。蓬蒿:指蓬草和青蒿,均为两种长势较高的野生杂草。
(2)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近鬓毛:欢度节日的人们,将菊花插在鬓发之旁。
(3)瓦松:一种生于屋顶、瓦楞之间的野草,它形似松,实非松,既无观赏价值又无实用价值,俗称“瓦松”。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咏物诗,又是作者一生的自画像。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诗一开头,作者就以揶揄的口气说,你们这些富家子弟,莫要把菊花看作蓬蒿一类的野草啊,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个个都要采摘一朵,把它插在头上,贴近鬓毛,表示喜庆啰。这是因为,唐末统治者崇尚浮华,不种稻黍栽桃李,不用人才喜浮夸,因而,王孙公子们也就趋而从之,专喜鲜艳奇葩,而弃梅、兰、竹、菊这些幽幽淡泊花木于不顾。所以,作者故意以诗讽之,与他们唱唱反调。“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三、四句陡然一转,作者点出菊花特点,写出其淡泊姿质,表白自己胸怀。当霜雾打湿大地,鲜艳桃李早已凋谢多时,在荒郊野外的池边岸上,菊花却迎着朝阳微笑开放,它们的花瓣满含晶莹的露珠,默默地在秋天中散发淡淡幽香。作者最后表白:从来不羡慕那些高高迎风摇曳于屋顶之上的瓦松,它们“高不及尺”,却占据高位;根基浅薄、“下才如寸”,却张扬过世;它们形酷似松,却全无松的质量。一句话,瓦松“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唐末就是在用人上重用“瓦松”,而摒弃“菊梅”,从而加速了它的衰败消亡。
这首咏物诗,通篇无一菊字,而处处写菊,本色笔墨、淡淡写来,菊的淡雅品质不言而喻。以菊喻人,淡泊处世、德操坚守,这就是诗人郑谷一生的自画像。
-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题人教版(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题目)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题人教版,内容包括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题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练习题,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题目百度。⑴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⑵ 月下独酌李白
-
鲁迅《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全文、注释和赏析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即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
-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①, 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 遣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
-
戚里夸为贤驸马,儒家认作好诗人。鲁侯不得辜风景,沂水年年有暮春。
-
锦襜褕,绣裆襦,强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穗满风雨,莫信龙媒陇西去。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春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艾叶绿花谁翦刻,中藏祸机不可测。 作品赏析言自惜其羽,全身远害,莫受惑也
-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福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
【注释】:原题:赞历代天师·第一代祖师正一静应真君讳道陵字辅汉
-
采采芣苢 ① ,鲜亮亮的车前子, 薄言采之 ② 。快些把它采起来。 采采芣苢,鲜亮亮的车前子, 薄言有之 ③ 。快些把它采了来。 采采芣苢,鲜亮亮的车前子, 薄言掇之 ④ 。快些把它拾起来。 采采芣苢
-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
-
吴融 清香无以敌寒梅,可爱他乡独看来。 为忆故溪千万树,几年辜负雪中开。 吴融的这首诗表现的是读书人感物生情及对家乡的思念的心理状态。 “清香无以敌寒梅。”是啊,梅花高洁醇香,世间任何一种花都无法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