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园有桃》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园有桃,其实之殽。①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③
园有棘,其实之食。④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⑤“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①殽:吃,食用。②歌谣:配合乐器而唱,曰歌;不配合乐器而唱,曰谣。③盖亦勿思:盖,同“曷”,何也。亦,语助词。④棘:一种枣树。⑤罔极:无穷尽。指对于时事不满意,指责不已。
【译文】 园里的桃树,它的果实可供食用。心中的忧愁呵,只有且歌且谣来排遣它。不知道我的内心的人,以为我狂妄自大、乱评时事,说“执政者都是对的,你何必过分指责呢?”我内心的忧愁,有谁知道呢?有谁知道呵,叫我怎能不发愁呢? 园里的枣树,它的果实可供食用。心中的忧愁呵,只有出游各地来排遣它。不知道我的内心的人,以为我不满时事、指责过多,说“执政者都是对的,你何必过分指责呢?”我内心的忧愁,有谁知道呢?有谁知道呵,叫我怎能不发愁呢?
【集评】 毛诗序:“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明·孙鑛:“只一忧字,辗转演出将十句,经中亦罕有。余文多,正意少。”(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清·姚际恒:“诗如行文,极纵横排宕之致。”(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此诗与、兔爰如出一手,所谓悲愁之词易工也。”(诗经原始卷六)
清·汪梧凤:“桃为果之下品,棘则枣之小者,均非美材,而实殽登俎,喻所用之非人也。魏小而逼于晋,又以下材当国,危亡在旦夕。君相不知忧,而士忧之,忽而歌谣,忽而行国,悲歌往复,冀闻者之少勤其思。其犹离骚之意也与?两章首二语,先儒之解未稳。愚谓前篇刺贤者不用,是篇刺用者非贤也。”(诗学女为)
【总案】 这是讽时伤己之作。至于主人公是何身份,人们据其自称“士”而众说纷纭,但均不足信。因为“士”乃古代男子之通称。就作品本身而言,愤世嫉俗、忧贫畏谗乃是贯穿全诗的一根主线。汪梧凤云:“其犹离骚之意也与?”可谓把握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世溷浊而不清”(卜居)及“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正是诗人愤懑抑郁、反复陈词的原因。整首诗以“忧”字立骨,而驰骋文笔生发开来,诗人忽而歌谣,忽而行国,悲歌往复,忧思难忘。“其谁知之”,痛苦的内心独白,“聊以行国”,无可奈何的远游他乡的决定,已露楚辞中“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之端倪。诗中主人公悱恻缠绵,而又坚毅执著,因而个性极为鲜明。
-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
-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
-
【注释】:原题: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同邑陈巢南、吴县朱梁任、虞山庞檗子、云间陈陶公、上海朱少屏、娄东俞剑华、冯心侠、宝山赵夷门、丹阳林力山、毗陵张采甄、张季龙、魏塘沈道非、山阴诸贞壮、胡栗长、歙县黄滨虹、顺德蔡哲夫、福州林秋叶、太原景秋
-
〔原文〕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鲁无作毋。) 三岁贯女, (鲁贯作宦。)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 (韩女作汝。)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 (韩作适彼乐土, 爰得我所? 不作乐土乐土。) (鼠、黍、
-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检点白云篇。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作品赏析【鹤注】蔡兴宗谓献《封西岳赋》在天宝十三载冬。玩诗未二句,
-
这组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实的生活当然没有如此浓郁优美的诗情画意,但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美好爱情的企盼、困惑和感伤,却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第一句末尾的“平”字值得细细体会。“平
-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是张元千的一首诗,在阅读答案及赏析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风露湿润行云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神奇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变化特性的深入思考和对命运的把握。整首诗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给予了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命运的勇敢面对。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
【3856】两个世界间的托克维尔:一种政治和理论生活的形成(〔美〕谢尔顿•S•沃林著,段德敏等译,译林出版社,60 2万字,2016年7月第1版
-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是作者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作的。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