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原文|翻译|赏析
清·郑燮1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2,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1郑燮(1693-1765):号板桥,清代文学家、艺术家。有郑板桥集。2倏(shu):忽。3化机:指精妙超凡的艺术境界。
【析点】 中国文人画中竹是一常见的形象且有关画竹的议论很多。
板桥此论,涉及到诗、书、画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议论所至,颇有理趣,耐人寻味。艺术创作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这篇竹中,形象地描摹了这一过程。画竹,必先看竹,拥有自己的“眼中之竹”。在自然界里反复体验、仔细揣摩、熟视于心;直至身化为竹,吐纳英华,生机盎然,才“勃勃遂有画意”,“胸中之竹”,呼之欲出。然而,“落笔倏作变相”,产生意料不到的画面,又出现了“手中之竹”。郑板桥通过画竹过程总结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自然景物在作者头脑里的映像;胸中之竹,是经作者审美观过滤了的具有主观因素的意象;手中之竹,则是通过作者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改造,因而“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从对竹的生活体验到竹的艺术形象的诞生,是一个生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里,“胸有成竹”仅仅是意在笔先的一般法则,不为“成竹”所限才是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后“趣在法外”的“化机”。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更高境界
-
《牡丹·牡丹诗》咏牡丹诗鉴赏 丘逢甲东来花种
-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
从词中“家住西秦”、“来往咸阳道”等句,可知此词是作者晚年知永兴时所作(永兴,治所今陕西西安市)。这首词《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爱古诗词演讲,内容包括关于竞选我爱古诗词的稿子,小学生演讲稿视频《我爱中国古诗词》,国旗下讲话我爱唐诗宋词。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
-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此诗与前所录
-
顾宗泰:游茶山记 顾宗泰茶山于邓尉诸山中最小,亦最僻。自铁山折而行,至山,高不数仞,广不三十步,若培塿然。山皆石,立者、仆者、侧者
-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
-
太阳消逝了,星星和月亮,所有的 发光体都不见了。我在黑黝黝的方 盒里,是我在冷冰冰的保险柜中 他们说,他躲在那只保险柜中是自己躲进去的,保险柜的钥匙和号码只有他知道。 一群人围着铁皮保险柜指指点点。有
-
在夕阳和大海之间, 爱人的手和唇抚爱了我。 昼带来夜,甜带来酸, 长久的愿望带来短暂的欢乐。 爱情啊,你带来的是什么 在沙丘和大海之间? 在潮线和大海之间 喜化为悲,悲化为我, 爱变为泪,泪变为火,
-
【3736】中浦讲坛•2009(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编,2010年1月)△第33讲—第43讲。金融危机、改革开放、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