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爱憎匿善》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义庆
郗超与谢玄不善2。苻坚将问晋鼎3,既已狼噬梁岐4,又虎视淮阴矣5。于时朝议6,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7。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8,见使才皆尽9,虽履屐之间10,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11。”元功既举12,时人咸叹超之先觉13,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善:指人的长处。2郗(xi)超:东晋人,曾作桓温的参军。谢玄:东晋将领,在淝水之战中立大功。善:友好。3苻(fu)坚:十六国时前秦皇帝。问晋鼎:即图谋灭掉晋国。“问鼎”用左传典故,宣公三年周定王派使臣去慰问楚灵王,楚灵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周朝传国之宝,问鼎即包含企图夺取统治权的意思。4狼噬(shi):像 狼一样吞食。梁岐:地名,包括今陕西部分和四川全部,当时均属晋朝版图。5虎视:如虎面对猎物一样的盯视。淮阴:淮河以南的晋朝国土。6朝议:朝廷上商议。7济事:有益于事。8桓宣武:即东晋大臣桓温,时已病逝,谥号宣武。9使才:使用人才。10履屐(ji):木鞋,比喻极微小琐屑之事。11容:表推测的语气。12元功:大功,指谢玄在淝水 之战中击败前秦苻坚。既举:已成。13咸:都。
【析点】 左传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话,成为古代荐贤的名言。郗超在人们对谢玄“颇有异同之论”时,力排众议,保荐与己“不善”的谢玄,是继承了古代荐贤的优良传统。他之所以能“不以爱憎匿善”,原因之一是他能随时发现并铭记他人的长处,哪怕是关系不好的人也不例外;原因之二是他深深懂得“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中蔺相如语)的道理,在国家危急之秋,保荐与己“不善”的人。他的行为堪称正直而高尚。后来谢玄所建的“元功”,证明了郗超的品格与识见。那么这大功之中,自然有郗超的一份。
在事件的记叙中,运用了“狼噬”、“虎视”、“履屐之间”几个含比喻义的词,颇为精妙。前二者形象地展示了苻坚的野心与暴戾,后者既写出了谢玄用人的精细,也写出了郗超察人的细密。叙事中之用典也不可忽略。“苻坚将问晋鼎”一语,使用了“问鼎”这个典故,含义甚丰,使人借助左传中楚灵王的故事可以想见苻坚的野心以及他的性格的阴险;“不以爱憎匿善”一语,则暗中化用了左传“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语。二者全用左传,一明一暗,一在开头,一在收尾,这恐怕很难说是巧合,当是作者记事时的匠心所在。
-
就楼磨刀喻 【原文】 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1]瘦。王见怜愍[2],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
-
君不见董邵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考古诗词人物情感,内容包括高中常见古诗人的思想感情,归纳高中常见诗人情感,形象,高考常考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大体。杜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陶渊明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陆游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分析
-
眼睛心地两虚圆,胁不沾床二十年。谁信吾师非不睡,睡蛇已死得安眠。 作品赏析【原题】: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
-
投馆野花边,羸骖晚不前。山桥断行路,溪雨涨春田。树冷无栖鸟,村深起暮烟。洛阳山已尽,休更望伊川。
-
本文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三件历史事实,歌颂了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的卓越的品质和才能,为古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全身心报效祖国的理想形象和精神。
-
1在讲这个故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说说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劁”,读qiao,字典里讲,“劁”,割去牲畜的生殖器,是骟的意思,比如骟猪、骟
-
认马【原典】卓茂①,性宽仁恭爱②。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③,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④,嘿⑤解与之。他日,马主
-
名言: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注释: 却: 推却。 句意: 生命的到来无法抗拒, 一旦离去也无法挽留。 出处: 《庄子·达生》
-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