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鉴赏

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 刬削消磨。 百年之间,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滁:滁州,今安徽滁县。②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是后周世宗 (柴荣) 的大将。956年,他率军在滁州西南的清流山击败南唐中主李景 (璟)的部队。③图记: 地图和文字记载。④涵煦: 滋润化育。此指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⑤刺史: 本为汉代的州官,此代指宋朝的知州。

【译文】 我管治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出滁州水的甜美。询问滁州本地人,知这水源就在州城南面大约百步的近处。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独立; 下面是幽深的山谷,黑幽幽地藏着; 中间有清泉,翻滚涌冒出来。无论仰望俯视,还是左右顾盼,都很悦目。于是我疏通泉水,凿开乱石,开辟一块地作为亭子,与滁州人来往游玩其间。

滁州在五代战乱年代,是战争要地。从前宋太祖曾率后周的军队打败南唐李景的十五万军队于清流山下,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和姚凤于滁州城东门外,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考察过它的山河地形,根据它的地图和文字记载,登高眺望清流山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擒的地方。而老年人都已不在了,真的是天下的平定已很久很久了。自唐朝失去统治,海内分裂,豪杰纷起争夺,在各地建立起的国家,数不胜数。直到宋王朝承接天命,圣人一出,四海就统一了。过去所凭持的高山险地,都铲削消磨了,百年来人们只是淡漠地观看这些高山清水了。想打听有关历史的事迹,可遗老们都去世了。今日的滁州处于江淮之间,车船商贩、四方宾客都不来,百姓不知外边的事而安心于田土谋生,并乐于这样生老终死。有谁知道皇上的功德使人们休养生息,承受皇恩已百年之久呢!

我来此地,喜欢它的地方僻静、事务简少,又喜爱它的风俗安闲。发现这处山谷间泉水后,就天天和滁州人仰望高山、俯听泉流,采摘幽香的花草,承受大树的荫凉,风霜冰雪,清秋显露,四季景色无不可爱。又幸运地碰到当地人民由于连年丰收而欢乐,喜欢跟我同游。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河地理,说出它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安然享受丰年快乐的原因,是幸运生在无动乱的时期。宣扬皇上恩德,并与民同乐,这是刺史的本职。于是就把 “丰乐” 作为这个亭子的题名了。

【鉴赏】 本文作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即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 的改革而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作者虽政治上失意,但仍关心国家的改革,因此全文主旨并不在记述丰乐亭的美景,而在于以赞颂皇上功德、人民安乐,婉讽保守派,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勿忘国家大计。文章先简单交代了发现泉水和修建丰乐亭的经过。然后放开文笔,追叙五代战乱时期发生在滁州的史迹,说明此地乃战争要地; 由于“圣人”赵匡胤的出现,才结束了长期的纷乱,并由于宋王朝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才使滁州人民享受“丰年之乐”。最后描述自己与民忘情山水的快乐,并点明亭子命名的意义。全文夹叙夹议,今昔对比,从容不迫又蕴含感慨和寄寓。

猜你喜欢
  • 鲍照《舞鹤赋》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 鲍照 【原文】: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

  •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原文与赏析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原文】一钩初月[1]临妆镜,蝉鬓[2]凤钗[3]慵[4]不整。重帘[5]静,层楼[6]迥[7],惆怅[8]落花风不定。柳堤[9]芳

  • 适当其时

    适当其时处世之道,应该不忘这四个字——适当其时。无论办什么事情,无论允许别人,或者拒绝别人,都应该适当其时。延宕推托,是不中用的,

  •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情、理:互文见义,指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及对事物的认识见解。 言、文:同义,指诗文作品。 形:指表现于外在的文学样式。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

  • 《诗经》之《绵》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原文〕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 (齐土作杜。) 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 (三家复作。) 未有家室。 (瓞、漆、穴、室,脂部。)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 (韩走作趣。) 率西水浒, 至于岐

  • 精品唐诗之王勃《重别薛华》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王勃《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这首诗写于作者漂泊巴蜀的后期。诗人20岁时任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斗鸡檄》被高

  •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赏析》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该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诗经《豳风》译文与赏析

    豳风豳风 豳(bīn),古字同“邠”,古都邑名,约在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最早为周先王公刘所开辟,实为周族的发祥地之一。“豳风”便是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十九章。 其:他,孔子自指。 发愤:下决心勤奋学习。 【赏析】 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楚国的贤大夫,他任叶城的邑宰时,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孔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