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渡者》原文|翻译|赏析
清·周容2
庚寅冬3,予自小港欲人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4。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5。”予愠为戏6。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7。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8。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港:渡口。渡者:撑渡船的人。2周容(1619-1676):清初文学家,明亡入清后不肯任官。有春酒堂诗文集。3庚寅: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4小奚:小仆人。木简:本是古代用来刻记文字的木板,此泛指木板。5阖(he):闭。6愠(yun):怒。为戏:认为是开玩笑。7牡下:上锁。牡:门户的钥匙。8爽然:若有所失貌。道:哲理。
【析点】 这篇散文富有故事性,又具有哲理性。
说它具有故事性,是因为它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人物的表情与动作虽不多,但点画一二,无不传神:渡者的“熟视”,显出他善于观察推断,也使人想见此时小奚背书的狼狈相;小奚跌倒“啼未即起”,显出他的孩子气,也可使人想见他们主仆相处之和谐。情节虽简单,对话虽简略,但又存悬念。渡者之答似开玩笑又似“卖关子”,自然引起“我”的误解,读者初读也摸不清头脑,最后才解开疑团。情节进展曲折,对话含蓄有致,很能吸引人。
它富于哲理性的地方即——欲速则不达,没有周密的准备而急于求成,反会招致失败。
“西日沉山,晚烟萦树”的景物描写为故事增添了艺术色彩;结尾处重复使用的感叹句为哲理增添了感情色彩。故事性与哲理性的结合,使这篇短文风趣而不肤浅,深刻且富人情味,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别具艺术魁力。
-
【4471】生死秦始皇(辛德勇著,中华书局,22 6万字,2019年7月第1版,58元)5篇:[1]小题大做;[2]一件事、两只笔;[3]聚吾诗书不避世;[4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
-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
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万方氛祲息,六合乾坤大。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
云片何人画,尘侵粉色微。未曾行雨去,不见逐风归。只怪偏凝壁,回看欲惹衣。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
国学名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出处和解释
【名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语出《礼记·大学》。老百姓喜欢什么,当权者就喜欢什么;老百姓厌恶什么,当权者就厌恶什么,这才称得上老百姓的父母。说明当权者关心人民疾苦,才能取得人民
-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品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
-
三国·魏·曹操 2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 3 ,泛爱博容,国念明训 4 ,士思令谟 5 。灵幽体翳 6 ,邈哉晞矣 7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 8 ,特以顽鄙之姿 9 ,为大君子所纳 10 。增荣益观,皆
-
龚自珍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此诗是诗人南归途中在江苏淮浦(即今江苏清江市)看到漕粮北运,船夫拉纤过闸的情景感慨而作。所谓“漕粮”,这是清王朝向农民征收田
-
是磁铁?我的目光一下被粘住——你马湖古镇禹帝宫里的石柱。它为质地坚硬的青石做就,一共4根,柱面灰扑扑乌蒙蒙的,虽亦陈旧朴拙,却难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