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儋耳书》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苏轼文集
戊寅年九月,即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这是苏轼渡海来到儋州(今属海南)的第二年。看他“薄饮小醉”,其乐融融,“信笔书此纸”又能涉笔成趣,洒脱自如,哪里像一个身陷绝域、九死南荒的逐客?唐宋窜谪岭南者不少,韩愈马到五岭便哀哀哭告“好收吾骨瘴江边”;李德裕渡海到崖州,徘徊低吟“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最后竟悒郁而死。相比之下,不能不惊叹苏轼为人之奇。
“有生孰不在岛者”?东坡这样来自我解脱,也许有人会嘲笑他自欺欺 人。其实,生活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的是想象力。你说他自欺欺人也罢,你说他了悟澄彻也罢,要旨总在于活得舒畅,活得潇洒。韩愈和李德裕不能忍受的,东坡不仅忍受了,而且获得了乐趣,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韩愈真的应该读一读南华经,既然他自诩为道统的传承者,至少不能贬了官就一味寻死觅活,险些断了周公孔孟的一脉单传吧。
所以在东坡看来,韩愈李德裕之流大约都是芥上之蚁,一只哭哭啼啼,一只竟然掉在“盆水”里淹死了,这种人是不足与言“方轨八达之路”的。
但是原则呢?理想呢?有人要问。好吧,让我们看看那两只蚂蚁的原则和理想:李德裕终其一生卷入党争的漩涡不能自拔,韩愈复官之后再也没有了谏佛骨的勇气。而苏轼,只要在官就做到刚正不阿、坚持己见,这正是他一次又一次被排斥的原因。可见在官场上,东坡反而不如韩愈之流得心应手,“俯仰之间”皆“有方轨八达之路”了,所以达官显宦们把东坡嘲笑为官场上的蚂蚁也未可知哩。
-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枉抛心力作词人。 蔡邕,字伯喈,后汉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后汉末的著名辞赋家和碑文作家。党锢之祸时,他曾被宦官迫害,逃亡吴会(会稽)二十余年。
-
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
-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欲因新月望吴云,遥看北斗挂南岳。一梦愔愔四十秋,古人不死终未休。草舍萧条谁与语,香风欲过白蘋州。
-
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
【原题】:游石龙偶成寺僧通首坐饱历丛林归老山故诗多及之
-
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写于1924年8月。小说写一个勤劳、诚实的人力车夫,终年忍受劳苦,一心想买一辆旧车,少受点车主的剥削。但在黑暗世道的重压下,愿望终成泡影,人也淹死在大水里。作品中的叙事主人公“我”
-
《天时地利人和》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
如果将泰国近代作家和古代作家做一比较,那么可以发现以下三个区别和特点:①近代作家在单位时间里产生的数量比古代作家多得多。这证明学校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