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燮《譠帛》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姚燮
譠帛连江拥甲斿,胭脂满地泼春愁。
谁怜风雨屯军苦,绿酒红灯自画楼。
这是一首同情百姓和士兵疾苦,谴责统治者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诗,作于1842年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军继续侵犯我国浙江沿海,驻守在舟山岛上定海的将士“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姚燮闻定海城陷),他们浴血苦战,誓死抗敌,但浙东形势仍十分紧张。清朝统治者调兵近万进驻定海,这首诗通过连江所见军旗屯军景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痛苦和忧愁,对官僚统治阶级的“绿酒红灯”的生活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旜帛连江拥甲斿”。旜(zhān)帛,赤红的旃旗。甲,士兵的衣甲。斿(liú),古时旃旗上的装饰物。诗一开始,诗人不写连江景色,而写所见的军旗营帐等景象,旃旗飘忽,衣甲闪烁,甬江两岸驻满了军队。句中以“甲”代兵,并着一“拥”字,用字极妙,犹言驻军之多,蜂拥而至,毫无秩序,有如乌合之众。接着诗的第二句由景入情,“胭脂满地泼春愁”,胭脂,原为红色的颜料,句中借指春天的花朵。本来是满眼春光,花朵绯红,春意萌动,景色宜人。然而美好的春天反而增添了无限哀愁。“泼春愁”是说春愁泼洒满地。此句由景生情以“胭脂”的美和满地的愁作强烈的对比,写出百姓的怨愤之情。“泼”字“状飞动之趣”,把自然景色动态化、情感化了,“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孙奕:履斋诗话),达到了情与景融,精工与自然相统一的境地。
“谁怜风雨屯军苦,绿酒红灯自画楼。”在风吹雨打中驻扎的士兵生活的苦楚,又有谁可怜的呢?而那些官僚统治者在国家危急之时,仍然躲在画楼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的三、四句承“春愁”而来,作者用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状景写情。三句以“谁怜”发问以道屯军之苦,激起读者的联想和同情之心;末句以“绿酒红灯”为喻,谴责统治者的奢侈和昏庸,以引发读者的憎恨之情。张际亮评姚燮诗云:“气骨雄健,思力沉着,每出一语,皆惨淡经营,能使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复庄诗句题识)此诗状景抒情,如在眼前,诗人以其思力沉着的笔触,明于着色,工于炼字。末句“自画楼”三字,出语含蓄,用词极巧,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和在英军入侵时贪生怕死的情景,也隐寓于诗中。
-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品赏析【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
-
鸳鸯 作者: 李青山周永才 【本书体例】
-
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余响,来送千里客。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湖山洲渚联,澹澹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谴黜同所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 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 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 旧而
-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2〕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乃]及皇时 〔3〕 。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 〔4〕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赏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作者】:李白【年代】:唐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浄
-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出处】唐杜牧《 金谷园 》。 【意思】诗句写红日西斜,夜色降临, 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金谷园的落花如当年在此坠楼而死的绿珠一般飘 然下落。其中充满着无限的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