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翠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暮春时节重返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前二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点故山草堂,钱起另有谷口新居寄同省故旧,可知谷口是草堂的实际所在地;但这里同时又暗用汉代郑子真隐居谷口拒绝出仕的著名典故,为末句的回归主题埋下伏线。“春残”点暮春,紧接着极力渲染一个残字: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一派凋零冷落景象。但从这残存的一点春意中,读者尚可以想象到,故山草堂在鸟啼花开的繁春时节,该是何等清新秀美,生意盎然。于是不由得为诗人惋惜:回来得不是时候。但是不忙,且看后二句:“始怜翠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暮春时节的幽竹,不但不像花鸟那样稀落,而且长得更加青葱繁盛,一片清荫笼罩草堂,仿佛正在等待着久别的主人归来。多么清雅幽静,和谐亲切,其情其景,胜过繁春。“始怜”二字翻进一层,说明诗人与读者一样,经历了一个始叹终喜的心理感受过程。而末句含蕴尤深:既由表及里,写出了幽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内在品格;又以拟人化手法,体现了物我之间的和谐相亲;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暗示了诗人的志意:最终将以谷口郑子真为榜样,不改本性,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幽竹相依相伴。
-
这首诗写春日美景和观景中的欢快心情。但诗人不说出自己的欢快,而是将其寄托于景色音响:读之清新自然,风光如画;聆之妙音在耳,缭绕回荡。而诗人的欢欣,自从这画面音响中透出。“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首二句为我们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与音响:目中所见,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澄澈的沟水潺潺地流荡着;耳听那
-
罗懋登 修斋候驾 (旦上) 〔引〕生在繁华地,甘效乐道人。日夜奔波受苦辛,争奈我父苦生嗔。昨日砍柴多辛苦,今朝劳碌去采芹。 父王严命来赴会吃斋,不免前去采芹。 〔甘州歌〕只为姻缘不就,到如今甘心自守。
-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闲居瓢泉之作。儿曹:指自家儿辈。以家事付之:把家务事交代给
-
张茂先鹪鹩赋 有序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
-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绝句
-
题破山寺[1]后禅院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2]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3]花木深。山光悦[4]鸟性,潭影空人心[5]。万籁[6]此俱寂,但
-
散文·诸子散文·墨子《非攻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
-
两畿相望东与西,书来三日犹为稽。短篇投子譬瓦砾,敢辱报之金褭蹄。文章至宝被埋没,气象往往干云霓。飞黄伯乐不世出,四顾骧首空长嘶。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赖子初指迷。子言古淡有真味,大羹岂须调以齑。怜我区区欲
-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名句】父母有过 ① ,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② 。谏若不入,起 ③ 敬起孝,说 ④ 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 ⑤ ,宁孰 ⑥ 谏。 【注释】①过:过错。②谏:劝解。③起:更。④说(yue):欣
-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岂乏中林士,无人荐至尊。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