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美而死 [美国]狄金森
我为美而死——
当我刚适应坟墓时
就有人躺进了邻室——
他为真而死——
他和蔼地问,我为何而死?
我答道:“为了美”——
他说,“我们是兄弟”——
于是,像亲戚,一夜相遇——
我们隔壁低语
直至青苔爬上了我们的嘴唇——
盖住了——我们的名字——
(飞白译)
【赏析】
狄金森所特有的沉思默想的气质,使她很早就开始冥想天道之机杼、人生之奥秘,隐居生活和亲友们的相继谢世,更加深了她对死亡和灵魂不朽的兴趣,死亡和永生逐渐成为她诗歌创作的主题。这首诗可以看作诗人对人到底为何而死所作的探索。人为何要死呢,诗人的回答是:“我为美而死。”这当然不是诗人所作的唯一回答,但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回答。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精心设置了一个颇为吸引人的戏剧性场景,通过特定人物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诗中两位作古的人在墓地里相遇,那位“为美而死”的人刚入土不久,隔壁又住进了一位“为真而死”的人。两人彼此交心,情意相投,结为兄弟。这里,“美”的含义比较清楚,指狄金森所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种变化呈现的美,但是“真”的含义却似乎难以从诗中看出。诗人只是含糊地说美和真“二者是一”,这不禁使人想起英国诗人济慈的传世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这种联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对“真”的透彻理解。
这首诗用词极其平淡,意义却很深长。诗中富于戏剧性的句子在破折号的引导下徐徐前行,破折号像休止符那般承先又启后,使人屏息,造成感觉上的悬念,使人感到意犹未尽。文字与标点符号如此精巧地交汇着,步步引人深入,最后不但得知了死亡的意义,而且还几乎感受到一种死亡的经验: 死如日晚投宿,并无特别的惊悚可怕之处。
(李力)
-
国学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出处和解释
【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别人有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有过失,怎能自己会不知道?意思是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更应当知道。
-
老逼教垂白,官科遣着绯。形骸虽有累,方寸却无机。遇酒多先醉,逢山爱晚归。沙鸥不知我,犹被隼旟飞。
-
非毁反己【原典】韩魏公①谓:“小人不可求远,三家村②中亦有一家,当求处之之理。知其为小人,以小人处之③。更不可接④,如接之,则自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适合女人朗诵的古诗词,内容包括适合女生朗诵的古诗文,适合女生朗诵的古诗词,适合女生朗诵的古诗词。嗯。我觉得李清照的词很适合。温婉柔顺。很适合浅吟轻唱。第一首配乐【琵琶语】 http://box.zhangmen.baidu.com/
-
瑞典诗歌 对最早的瑞典诗歌,知之甚少,迄今未
-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一位著名的歌妓,历史上关于她的传闻很多。古乐府中有《苏小小
-
旅怀[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楚城:楚地(今湖南、湖北)的城池。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蝴蝶梦:
-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
【注释】 选自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万有:世间万物。 举:全部。 越:越过。 【赏析】 关于诗歌创作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叶燮认为,就主观方面讲,需要具备才、胆、识、力四方面的才能,就所表现的客观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仲丁第二十一仲丁第二十一 【原文】 仲丁迁于嚣[599],作《仲丁》。(此为序,正文亡佚) 【注释】 [599]仲丁:殷中宗太戊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