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天后宫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七千二百多平方米,整体结构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及斋馆。原山门已倒塌,现存为1990年重建,宽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牌楼式造型。前有青石龙柱一对,大门两侧围墙嵌有麒麟石、石雕花窗。山门两侧略前,原建有东西两阙,祀千里眼、顺风耳二神,现已无存。进门为新建戏台,宽6.4米,深5.15米,高8米,面向正殿,木藻井结构。天后正殿为全宫主体建筑,宽24.6米,深25.6米,占地635.5平方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结构,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屋顶作九脊重檐四坡歇山式,檐廊作卷棚式,四角柱头为圆浮雕仰莲珠斗,方形斗拱接连四挑。具有独特风格。殿内正龛祀天后神像,龛后有清代绘制的大型湄洲岛壁画一幅。正殿前廊有一对雕龙石柱,细致精巧。四周台座高出地面1米,须弥座雕“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火”等图案。正中檐柱保存一对宋元印度教寺十六角形青石雕花石柱。正殿前为露庭,庭东西两侧建有廊庑(祀天后辅神二十四司,西廊已废,东廊尚存)。正殿后隔一露庭为寝殿,宽七间,进深三间,系明代木构建筑。屋盖为两面三刀坡面悬山顶,木质梁,粗犷古朴。寝殿后为梳妆楼,七开间35.1米,五进深19.8米,高8米许。
天后宫历代均有修复。目前,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近年来,在政府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已经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
诗的全篇以情真意切胜场,又以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最突出。它通过对送行和别后的女子心理情态的细微刻画,表达了她对情人的一往深情以及别后的孤独无依。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豫章太守
-
作者: 曹增渝
-
子墨子曰: 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 ① ,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 ② ,游者爱交 ③ ,
-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作品赏析【注释】:新干:一作初干。风袅舞腰①香不尽?露销妆脸②泪新乾
-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
-
原文: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译文走在郊野荒
-
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它和我们平素十二分稔熟,自从别后,竟毫不踌躇,蓦然闯进忆之域了。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我们太半是俗骨哩!(至少我是这
-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
“王维后来果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他像是雨后优雅的清风,为我黯淡的生活撩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我又一次隐约看见了彩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