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一)》
平日本是一肚不合时的意思,是日陪郑至韦曲,却是更忍不得。不觉颓然放口,借花痛骂。试思花有何无赖?且何至家家无赖?先生自年老官卑,不蒙诸公之所齿录,因此恃老放颠,全不顾人耳目,纵笔遂作此二句十字。先生可谓无赖之至也!绿尊必须尽日,不尔者,白发那好禁春耶?悉是无赖语,笔态狂甚也。(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卷二)
【诗例】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解析】
这里所说的“怨及无情”,是一种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这种方法和一般的即景生情手法不同,试以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情感的抒发主要借助于想象,诗人把花瓣上的露珠想象成泪珠,正是诗人的心在流泪的写照。在这首诗里,情因景生,情与景自然谐适地交融在一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则不同,这是一种强情执物,景物已因诗人的强烈情绪发泄而变了形,艳丽可人的春花和诗人的满腹怨怒怎么能和谐地交融呢?之所以出现“花无赖”的意象,完全是诗人的情绪在作怪。清人袁枚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在这类强情执物的诗中,诗人情感对客观景物的主导和决定作用更为显著。景物的感情色彩愈强烈,诗人的情感也就被映衬得更清晰。试想,花怎能无赖?怎能家家的花都恼杀人?日渐增添的白发怎能禁得住催人衰老的春天?这些话虽然悖理,却又切情,虽是狂人的无赖话,却又是发自内心的爽直话。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杜甫陪郑驸马游览韦曲。韦曲是长安的游览和行乐胜地,以花木繁茂著称。尽管眼前一片春花烂漫、万紫千红,却丝毫勾不起诗人的赏花之情。因为他困滞长安,“微禄未沾”,甚至过着“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具诸子)的生活,他一肚皮怨气正没发泄处,只好怨及无情的花木了。“花无赖”、“恼杀人”这些“无赖话”却活画出诗人的窘况,相当深刻地映衬出诗人充满矛盾和委曲的不平静心绪。诗人不但怨及花卉,还怨及石头、藤梢,这些景物也只是钩人衣,刺人眼,令人生厌,还是早日戴乌巾隐居山林吧!
运用“怨及无情”技法,能为诗歌提供崭新的意象,开拓崭新的意境,这种构成意境的手法被清人王国维称之为“造境”。
-
康庄: 四通八达的大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指长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这里的“衢”“康”“庄”“剧
-
(离娄下) 朋友之间互相勉励向善,互相切磋,是一种美德。不过父子之间流露着亲情,假使用善道互相谴责的话,那么它将是最伤害亲恩的。
-
寒雀图 北宋·崔白作 绢本淡设色 纵三○厘米 横六九.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鸟类中和人接触最早最多的,麻雀当是其中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从花鸟画发展之初的南朝宋之顾景秀,便是以画蝉雀扇开端的。《历代名画
-
在湖南省的东南角,与江西省毗连的地方,有一个酃县。这里山高岭峻,交通不便。过去,与外界少有接触,许多古朴而有趣的习俗,得以长期保持,其中婚俗即是其一。 酃县有土籍客籍之分,土籍婚俗与普通的婚俗大体相似
-
成都成邑即天开,终践尧基咏起哉。但得四门元凯至,九韶何必凤皇来。
-
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过程。 (1)法律儒家化之权舆:《春秋》决狱。 《春秋》相传为孔子修编的一部史书。孟子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虽然可信程度有限,却也表明《春秋》
-
这段文字记载了张方平治蜀弭乱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简洁明了。但文章层层推进,波澜起伏,令人难忘。最后,作者用“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一语收束,笔力千钧。
-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
杜甫的《赠花卿》是一首描写朝廷混乱的政治风云的诗。通过描绘花卿与朝野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的不满与忧虑。诗中运用了揭示哲理的手法,既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有对权力腐败的愤慨。诗中的意境绽放出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酴醾花·点绛唇韵香荼縻》咏酴醾花诗鉴赏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