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不至说》原文|翻译|赏析
唐·来鹄2
剪腐帛而火焚者3,人闻之,必递相惊曰4:“家之何处烧
衣耶?”委余食而在地者5,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耶?”烧衣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6。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 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异?以是焚之,以是弃之,未尝少有惊骇者。公孙弘为汉相7,盖布被,是惊家之焚衣也,而不能惊汉武之国恃奢服8;晏子为齐相9,豚肩不掩豆10,是骇家之弃食也,而不能骇景公之厩马千驷11。
1本文见于全唐文。不至:意为未在根本。2来鹄(hu)(生卒年不详):晚唐文人,一生未出仕。3腐帛:旧的丝织品。4递:一个接一个。5委:弃。6厩(jiu):马棚。7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性节俭,盖布被。8汉武:汉武帝。恃奢服:意为喜爱奢华的服装。9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丞相,注重节俭。10“豚肩”句:意为祭祀时用的猪腿还盖不满祭器。事见礼记。豆:盛祭祀品的器皿。11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论语说齐景公“有马千驷”。四匹马为一驷。
【析点】 崇尚节俭、鄙夷靡费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所以人们见到剪烧丝绸、粮食弃地这暴殄天物的行为禁不住惊骇;听到身为汉相的公孙弘盖布被、身为齐相的晏婴祭祖先“豚肩不掩豆”禁不住赞美。但是惊骇也罢,赞美也罢,人们注意到的往往只在琐屑的表面的行为上,在它们背后更大的靡费正在进行,却无人想及更不要说惊骇。来鹄认为这是“俭”而“不至”,未在根本。于是为此“说”,意在论证看根本不重表面、看实质不重眼前的道理,提醒人们不可只捡“芝麻”而丢了“西瓜”。其论颇有道理,其思想方法也是颇为辩证的。
论证问题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显喻隐是人们习用的譬喻手法。来鹄用此但又有其独特处。他使用了并列式的递进的譬喻;始终以焚帛、弃粟并提,先以被焚之帛与被弃之食喻无用之人与无力之马所耗费的衣食;再以此推及公孙弘、晏婴自身节俭而不能制止君主的浪费,同样是惊焚衣、骇弃粟,见小而不见大。手法独到,不落俗套,作出了一篇“翻案”文章,论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接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赞美扶桑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扶桑花的传说,诗词,关于扶桑的诗句,关于朱槿花的诗词诗句。清平乐·金风细细宋代: 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这首《蝶恋花》题目叫“和漱玉词”,《漱玉集》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所以王士禛这首词乃是对李清照词的隔代遥和,其实也就是借此为题。
-
【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注释与译文]千万次呼唤,弹琵琶的女子才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琵琶女沦落天涯,有难言之痛,故不愿见人。今常用后句比喻遮遮掩掩,不露真相。 参考文献 (
-
这首送春词,虽对春光无限眷恋,却无伤春情绪。上片写名园百花盛开,娇红白,争荣斗艳。诗朋酒伴,不负大好春光,秉烛夜游。下片写春去茫茫,一年一度。但令莺燕不怨,任蜂蝶飞过东墙。结句新颖,情韵无限。通篇工丽典雅,和婉含蓄,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
念奴娇和徐尉游口湖 【宋】范成大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杂说(四) 世有伯
-
作者: 周观武
-
贯云石己到黄昏祷告天, 焚起香烟。 自从他去泪涟涟, 关山远, 抛闪的奴家孤枕独眠
-
李百川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著。据吴辰伯等考证,李百川,江南人,其生平材料所存甚少,仅从其《绿野仙踪》百回抄本《自序》中可推知他生活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约1720—1795)。李百川早年家境富裕,
-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写了诗人对东山梦魂牵绕的思念:一个“久”字,暗衬怀念之切;“几度花”,语淡情浓,既反映了诗人不能目睹蔷薇的花开花落、只能诉之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