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秋山问道图》赏析
秋山问道图
北宋·巨然作
绢本水墨
纵一五六.二厘米
横七七.二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南山水画派形成于北宋初期,但在当时远不及北方山水画派得势,尽管两派分别描绘了南方和北方的山水之美。隐居太行山的荆浩是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其后长安关仝、齐鲁李成、关陕范宽,被视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典范。特别是李成,影响之大,无可与比。董源、巨然的江南画派则到北宋后期,才受到重视,这是和米芾的赞许分不开的。他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又说:“巨然师董源……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画史)米芾指出江南画派的基本特点在于“天真”。沈括则认为:“巨然祖述(董)源法,皆臻妙理。大体董、巨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宋梦溪笔谈卷十七)此外,巨然还有一些艺术特征,值得注意。刘道醇称其善状“林麓之间”树木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宋圣朝名画评)。宣和画谱认为,他的种种描绘“真若山间景趣”。而米芾还特别提到“苏泌家有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宋画史)。由此可见,同为平淡,在董源为“天真”,在巨然为“奇绝”。也就是说,巨然本于董源的平淡而有所发展:他讲求结构,善于细处经营,以景之“真”添景之“趣”,而且“趣高”,使人叫绝;但又能精密而不零散,纷歧而又统一,这是因为他以笔墨之“明润”,创造气氛之爽朗(“爽气”),并使它笼罩着整个画面。所有这些,为董源画中所未见。因此,不妨说巨然的“野逸”、“景趣”、“趣高”与“爽气”,给江南山水画增添华彩,并赋予新的面貌了。而巨然的传世名作秋山问道图,则有助于说明江南画派的发展迹象。
秋山问道图
图中上部,主峰高耸,几出画外,但其势柔婉,与北方画派的坚凝、雄强显然不同。中部描写两山抱合,山下密林,林中茅屋数椽,柴门大开,林麓之间小径萦回,绕过柴门,折入深谷。下端,坡岸逶迤,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画中的主客就是在如此明净而又幽澹的秋山里,趺坐论道于草堂之上。这番情景,令人联想起青原惟信禅师所说:三十年前老僧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换而言之,登山临水便是因象悟意、疏瀹向心的因缘了。无疑,巨然此图所要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
画法方面,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不为奇峭,仍是董源本色。山头折搭转换处,叠以卵石(亦称“矾头”),皆用水墨烘晕,不施皴,多空白,而苔点飞落,遂使整座大山气势空灵,生机流荡。相形之下,不难发现对于综合运用皴、染、点以组织山、石,争取气势,巨然似乎比董源更加熟练。试看董源潇湘图右端和夏景山口待渡图左端所作江上之山,便觉笔墨还未恰到好处。至于米芾所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矾头”,并以“矾头太多”为病,这是关系到画家艺术风格特征,观者原可见仁见智,不必囿于米说。
最后,画面结构乍看显得有些迫塞、散乱,实际上是塞而不迫,散而不乱,密中有疏,松中有紧。这主要是因为矾头、“空白”之以明破暗,以虚映实,使疏密归于统一;而破笔、浓点,一气呵成地错落于画面的主要关节,更统摄全局的精神,贯穿上下的气势。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带有象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古汉语,古诗词中的象征,求:古诗词中各种事物的象征。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杨柳、蝉、月亮、草木、长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月亮: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2、柳树:以折柳
-
钟惺《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
-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後湖月。波上对江洲。 作品赏析【注释】:城回江水流。(江一作汉)波上对江洲。(江一作瀛)
-
作者: 丘立才 轻盈而亲密的颤响, 是雨点打着死叶
-
高梁桥 ② 水,从西山 ③ 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④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⑤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
-
【5366】新时代理论学习一本通(秦强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8 5万字,2020年12月第1版,48元)△10部分(104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十八滩为赣江在江西赣县、万安境内的河段,以急滩密布著称。着此一地名,已觉行路难之意,况复客舟夜雨,能不感慨万千!词作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特定处境中的客子愁怀。
-
范云巫山高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作者简介范云(451—503
-
丽尼《鹰之歌》原文 在赏析《鹰之歌》之前,我们先需了解一下它的写作背景。这篇散文是作者对自己在泉州教书时代一段往事的抒发。他那时风华正茂,有位少女爱着他,可家里替她挑选了一位有钱的绅士作未婚夫。少女在
-
汉文帝元年议犯法相坐诏 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