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紫藤》全诗原文鉴赏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余。
下如蛇盘曲,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耐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怀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漫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白居易这首咏紫藤的诗写得别具一格。一反咏花必颂花的传统,从反面立意,别有寄托。全诗可分两部分。从开头到“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为第一部分,余下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形象描绘紫藤花的特点和习性。写紫藤花繁盛如蒙葺,其叶也青青可观。接着笔锋一转“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余”。不再称颂紫藤花颜色之好,而是对其害处口诛笔伐。而在这声讨声中,也并非是架空行文,而是紧紧围绕藤的特点:缠绕树木来运笔,所以就描绘紫藤的植物习性来说,还是刻划得很形象生动的。“下如蛇盘曲,上若绳萦纡”以蛇、绳二字来形容藤之弯曲盘折可谓充满诗人厌恶之情。“柔蔓不能胜,袅袅挂空虚。”生动逼真。由于作者立足点是站在同情被缠绕的中间树上,所以诗人发出感慨:“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转而进入对紫藤缠树致枯这一现象解剖分析,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要君王警惕那些谀佞徒。他们在说好话、动听言辞时,君王往往听着舒服入耳,不易察觉。就象那紫藤一样柔软、附和、难以识别拒绝,天长日久,那些奸佞献媚之徒一旦得势便会致君王于死地,就象致树枯一样,到那时就悔之晚矣。那怎么办呢,就是防微杜渐,在毫末之时就要明察。并劝人以此藤为借鉴,铭之于座,时时提醒自己。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不然,就千篇一律成了植物图志了。正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政治思想各有不同,所以在赋物时才能呈现千差万别的个性色彩,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怀。或赞其高洁以寄托自己愤世之志;或赞其艳丽,以抒发自己向往钦慕之意。千花百草,姿容各异。人各有志,也不能相强。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紫藤花在白居易笔下就成了被讽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阿谀奉迎小人形象的体现者。从咏花诗的鉴赏来说,可谓别开生面,聊备一格。人们在观赏大自然界的艳丽百花时,可以赏心悦目,如醉如痴,或赞其色,或颂其香,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享受,如果在观赏之余,能引起一番理性思索,探讨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奥妙,甚至引起惊警和反思,不也同样是一种美的欣赏和享受。从这个意义说,应该承认白居易这首咏紫藤花诗有独到之处,其标新立异之功不可没。当然,诗中将紫藤比作妖妇人惑夫,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歧视妇女的偏见,不足为训。
-
徐夤 芳菲移自越王台,最似蔷薇好并栽。 秾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 春藏锦绣风吹拆,天染琼瑶日照开。 为报朱衣早邀客,莫教零落委苍苔。 徐夤,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乾宁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
林语堂鲁迅去世四天后,林语堂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
-
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 蝉 》。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 碧。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 蝉声的疏
-
【原题】:属者观池槛清明泉激石立芦丛交碧文禽并绚翛然发湖山之远态无辇毂之浮埃杜子美云朱门之泥涂士子不见其泥涂良非是也
-
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我平素不大喜
-
苏格兰盖尔语诗歌 苏格兰盖尔语诗歌与爱尔兰盖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慈祥人益寿 养苍龙正气 常思进取忘年老 开朗心无忧 发老骥雄风 何敢蹉跎度岁迟 体健神怡晚景好 花甲重温学习梦 喜看老年挥捷笔 书声墨韵老来红 老年又续校园情 欣逢盛世绽心花 翰墨自能消俗虑 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