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王献之洛神赋》鉴赏
洛神赋,魏曹植撰。王献之以小楷书于麻笺之上,为现存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小楷作品之一。入宋残佚,仅存13行,故历来简称此帖为十三行。宋元时有两种墨迹流传: 一为晋麻笺本,南宋贾似道得之,刻于碧玉般的端石上,故俗称玉版十三行亦称贾刻本十三行、碧玉本十三行; 另一墨迹硬黄本,后有柳公权等人跋语,赵孟认为是唐摹, 有人认为即为柳公权所临。两种墨迹皆已失传。此帖翻刻极多,以碧玉版为精。碧玉版原石曾佚,明万历间出土于杭州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侵华时石流入民间,今在上海。
前代书家在评价二王父子书法时, 一再强调:羲之常内, 献之多外拓。 “内”指笔意紧敛, 所谓“骨胜之书”, “要用内法, 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纸上的笔意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笔毫摄墨,不令溢出划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 (沈尹默书法论丛) “外拓”,指笔意开展,所谓“筋胜之书”。“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参见沈尹默论书丛稿·二王法书管窥)。“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洛神赋十三行便是以“尤于行草为宜”的外拓法写成,它的点画妩媚娟秀,横竖撇捺处处带着放逸流畅的笔风,尤其是捺笔,均以垂长的笔态增其美俏。“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多整严。” (南宋董逌广川书跋)此帖在结体上也非同寻常,虽是小楷,却有大字气概。结体疏朗而茂实,虚和简静,宽绰灵秀。正如清人蒋和所言: “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洛神赋十三行确为传世小楷之绝致。
但是,在书法史上王献之几经沉浮,常遭贬责。扬羲抑献最起劲的要数唐太宗。他说: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 览其笔纵,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 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羊欣等人认为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李后主批评献之“无蕴藉态度” (均据书林藻鉴)。如果以有 “媚趣”赞献之笔姿,则是可取的;如果以为献之法书只以“媚趣”取胜,则有失公允。比如十三行即从王羲之黄庭经那种肃穆的气氛中解放出来,以放逸之笔为之,笔画也十分劲利。黄庭坚“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山谷题跋)右军父子的楷书固然可以文章比之,但不好说左氏与庄周孰优孰劣,自然也不好说黄庭经、十三行谁好谁差。王献之以外拓法作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 王羲之以内法作书, 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子为神骏,父得灵和,固为百代之楷法。” (张怀瓘书议)后世楷书以严整俊美见长的,是师黄庭经; 以媚俏放逸见长的,是法十三行。其实,连唐太宗自己也曾受过献之的影响。
当然,十三行因为十分流美,学不得法,易偏侧媚,但这不是王献之的过错。
-
割礼是以色列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根据犹太教的教义,男婴在出生后的第八天要进行割礼仪式。这个仪式使用
特别的工具进行,通常是由犹太教的宗教领袖执行,比如摩希、拉比或者经验丰富的成员。 割礼仪式被视为对上帝的契约的象征,以色列男性成为上帝的选民的证明。这一传统始于亚伯拉罕时代,并被延续了几千年之久。 在割礼仪式中,婴儿会被给予特别的名字,并且家人和亲戚会出席。仪式通常在家庭中举行,但有时也在
-
黄雀痴,黄雀痴,谓言青鷇是我儿。一一口衔食,养得成毛衣。到大啁啾解游飏,各自东西南北飞。薄暮空巢上,羁雌独自归。凤凰九雏亦如此,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
-
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邦妮和克莱德》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阿瑟·佩恩执导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以一组警察局的黑白档
-
【注释】: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
-
向夕搴帘卧枕琴,微凉入户起开襟。偶因明月清风夜,忽想迁臣逐客心。何处投荒初恐惧?谁人绕泽正悲吟?始知洛下分司坐,一日安闲直万金。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今日怜君岭南去,当时笑我洛中来。虫全性命
-
【注释】:薛砺在议论王沂孙的咏物词时讲:“能将人物和事感情融成一片,一意连贯下去,毫无痕缝可寻。”其言切切 。碧山此词 ,托物寄意,运意高远,吐韵清和。以此词观碧山艺术之修养,在咏物方面,已有臻化境。“古婵娟,花鬟素靥,盈盈瞰流水”,以“古
-
小马哥:
-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珠阁。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临春风,听春鸟。别时多,见时少。愁人一夜不得眠,瑶井玉绳相对晓。
-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