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舟中读陶诗(三首选二)》
清·龚自珍
其一
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其二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奠信诗人竞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
〔停云〕陶潜有停云四言诗一首,序云:“停云,思亲友也。”〔卧龙〕徐庶称赞诸葛亮为卧龙。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浔阳〕郡名,陶潜的故乡。陶潜归去米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梁甫〕指诸葛亮的梁甫吟。
在第一首诗中,作者认为,陶潜喜欢提到荆轲,是因为他本人有恩仇事,借古喻今,感叹江湖上行侠仗义的人太少了。其实,龚自珍也是在借古喻今,他本人有恩仇未了的事,所以有“侠骨无多”的感慨。
在第二首诗中,作者认为陶潜永远是个高洁的形象,正象他所种植的松和菊。不要相信诗人那种表面的平淡,其实,他的诗三分之二象诸葛亮的梁甫吟,三分之一是屈原离骚的情味。意思说,陶潜既有政治抱负,又是热爱祖国、感情激烈的人。关于平淡,梁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潜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来不少诗评家沿用此说,大谈陶诗如何平淡,如葛常之韵语阳秋、蔡宽夫西清诗话等都是。如果说钟嵘把陶潜定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还是一种诗歌评论、美学评价的话,那么苏轼把陶诗的极平淡质朴的一面推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视为人生的真谛、艺术的顶峰,就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宣传了。到了退而不甘、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再“看渊明风流”,便得出了“酷似卧龙诸葛”的结论。龚自珍在被逼无奈,只身匆匆辞官离开京城之时,读陶诗便自然感慨“江湖侠骨恐无多”,着力表彰了陶潜“金刚怒目”的一面。
这也是追求“亦狂亦侠亦温文”的龚自珍作出的必然评介。他对陶诗的评论,使我们想到他对李白风格的概括:“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向往的正是李白这种“并二合三”的境界。龚自珍这两首评陶诗赞扬、标举了陶诗中的荆轲侠骨、卧龙豪气、屈原骚情。再联系第三首对陶潜襟怀磊落而性情温厚(“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的理解、肯定,似乎可以说陶潜正是他追慕的“亦狂亦侠亦温文”的典范,体现了龚自珍的人格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龚自珍评论陶诗呼唤侠骨(第一首)、豪气(第二首)、温情(第三首)的统一,突破了墨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龚自珍呼唤个性解放、呼唤改革风雷的思想共同体现了一种新风气。
-
绛侯百万兵,尚畏书牍背。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誓言虽未従,久已断诸内。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彼美石淙
-
古文·游黄山日记(后) 徐宏祖初四日(1)。十五
-
渭水流关内,终南在日边。胆销豺虎窟,泪入犬羊天。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镜中衰谢色,万一故人怜。
-
金兰筏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卷二十回。题“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评阅”,作者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间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清刊本,藏大连图书馆。
-
1 土地是母亲的命根子,母亲是我们几姊妹的命根子,菜园是我们一家人的血脉。 我的成长史如此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川东
-
地下苏司业,情亲独有君。那因丧乱后,便有死生分。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作品赏析苏源明卒于广德二年,此诗追忆旧交也。黄鹤编在永泰元年。源明旧为司业,后为秘书少监。《新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日一首古诗词,内容包括历史上那个诗人是一天一首诗,古诗:一日()(),不用()(),长乐歌诗一天一首古诗长歌行。据各类教科书和文史资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之一的是南宋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他的一生共写了近万首诗,平均每隔三天就能写出一首。这今存的九
-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 ① 有言: “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 而能见其理极 ② , 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 乃今深谕独信 ③ ,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 既至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秋风吹不尽的,是捣衣女怀 念远戍玉门关的丈夫的一片深情。玉 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亦 泛指边地。诗人以妇人的口吻
-
雨叶风花日夜稀,一杯相属竟何时。空虚岂敢酬琼玉,枯朽犹能出菌芝。门外吕梁従迅急,胸中云梦自逶迟。待君笔力追灵运,莫负南台九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