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红树秋色》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董其昌
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
欲写江南好风景,霅川一派出维摩①。
【注释】
①霅(zha)川:水名,亦称霅溪,在浙江吴兴境内,入太湖。后代以此为吴兴县之别称,诗中即用此意。
【评说】
本诗选自董其昌容台诗集卷四,亦见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一九。
董其昌此帧秋意,绝不见古人所叹“悲夫!秋之为气”。更不见欧阳修所讲“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摧败零落”之状(秋声赋),而是一派华滋勃郁之象。在画家眼中,移居山间既久,真正的佳胜幽赏之景,惟有入秋之后才能尽情享受。而后画家以独特的画法、诗笔点染出深秋时节满山的红枫,在一片白云的衬托之下,红叶似焰,如烁彩霞,早已构成了迷人的画面形象。如果我们将“处处丹枫”与座座山黛联成一体,则不仅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观感和印象,更会令人产生翩翩联想:江南的山峦婉媚秀丽,“遥岑远目”,犹如“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令人怡醉其间,而满山的红叶,恰正如美人醉后绯红的面颊,映衬着黛螺,那便是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所咏之“满山红叶貌如酡,”(题秋林图)十分逗人,充溢着秀逸灵透之气。
董其昌在诗中也阐发了自己对画理的独到领悟:要想在画中成功地表现江南好风景,就必须以霅川一派南方山水为师法,如参禅悟法一般,体察揣摩其中的奥义。这与他曾说过的“黄子久专画海虞山,王叔明专画苕霅景,宋时宋迪专画潇湘,各随所见”、“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画旨)都是在强调“画以天地为师”、“以山川为师”的美学思想,这是对张璪、荆浩、郭熙等前代画家艺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因此,很值得我们珍视。
-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出处】唐李颀《 古意 》。 【意思】大丈夫从军去远征,年幼时就是幽燕人。常在马蹄下赌输赢,由来看轻这七尺身。 【全诗】 《古意》 .[唐].
-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
苏子瞻志林 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
-
荡寇志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扉页书影 清咸丰三年(1853)本衙藏板本《荡寇志》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结水浒全传》,又名《续水浒》。七十回,结子
-
门无车辙紫苔侵,鸡犬萧条陋巷深。寄语弹琴潘道士,雨中寻得越江吟。
-
《[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 见《小山乐府》。
-
(卫风 氓) 鸠鸟喜欢吃桑葚,但希望它不要吃太多,保留一些果实,过多总是有害于健康。 这诗是要劝戒子女,在与男人交往时,别像鸠鸟般贪食桑葚,要有所保留。更不要因一时迷惑。而造成不可挽救的过失。
-
古文·游西陂记 管同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1),
-
摘要: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评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语出清
-
扶乩,又名扶鸾,是旧社会的一种迷信活动。方法是用罗圈一个,上钉一根木条做横梁,中间钻一细孔,安一根细木棍做笔。桌上放一个铺满细沙的盘子。扶乩前,桌前燃香烛,问事人桌前跪拜。扶乩二人手扶罗圈,待烧符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