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夕阳楼》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在郑州,是萧浣于大和七八年间任郑州刺史时所建。李商隐寄籍郑州,年轻时曾受到萧的善待。后来,萧被李训、郑注等贬逐到遂州(今四川遂宁县)。大和九年秋,诗人回郑,登夕阳楼,触景生慨,写下这首情致深婉的七绝。
前两句写登楼望远,触景生愁。花明柳暗,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在别有伤心怀抱的诗人眼里,却是惹愁牵恨之物。当时朝中李、郑专权,宦官势炽,诗人又屡试不第,知己远斥。时代与个人遭际的双重阴影,使这位敏感的诗人更加多愁善感。“绕天愁”,不仅写出愁绪的悠长与纷乱,而且与登楼望远的特定情境切合。次句补叙登楼。从“上尽”“更上”这种复叠的句式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堪忍受登高望远所带来的心理重压的情绪,盖所登愈高,所望愈远,愁绪愈加不堪也。
三、四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之景抒慨。仰望长空,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映照下孑然南征。这一情景,连同此时所登之楼,都自然使诗人联想起被贬远去、形单影只的萧浣,故有“欲问”之句。但正当此时,忽又想到自己的身世原来也跟这秋空夕照下的孤鸿一样,孑然无依,渺然无适,因而情不自禁地涌出“不知身世自悠悠”的慨叹。冯浩说:“自慨慨萧,皆在言中,凄惋入神。”固然不错。但这里所蕴含的并不单纯是同病相怜之情,而且兼有怜人者对自身境遇的省悟与自怜。“孤鸿”尚有人怜问,“身世自悠悠”的诗人又复谁怜?在醒悟到自己悲剧境遇的同时,浮现的是一片空虚失落之感。这种人生体验,对那些自身不幸而又同情别人不幸的人们,具有普遍性。所谓“凄惋入神”,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体味。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是构成这种艺术效应的重要因素。正如谢枋得所评:“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此诗在情调的感伤、抒情的深婉、时世身世之感的交融等方面,都巳显示出作者艺术风格的特征。
-
人皆劝我酒,我若耳不闻。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为此座上客,及余各能文。君诗多态度,蔼蔼春空云。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诗成使之写,亦足张吾军。所以欲得
-
别时十七今头白,恼乱君心三十年。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身缘。
-
【4315】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张逢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5 5万字,2015年1月第1版,49元)10部分:[1]企业家与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
-
(下艮上坤)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再三地呼唤,她才走出来, 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 【解析】 琵琶女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因此千呼万
-
《古代兵法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兵法·便宜十六策》原文鉴赏
-
湘竹初封植,卢生来考槃。久持霜节苦,新托露根难。等度须当砌,疏稠要满栏。买怜分薄俸,栽称作闲官。叶翦蓝罗碎,茎抽玉琯端。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拂肩摇翡翠,熨手弄琅?T贤复胺缙
-
一五月被春风一点点煨软超然台近在眼前外壳坚硬 身形高大看上去它更像深灰城堡它从前的样子从前的高度弯度和色调不知都有什么人看到在哪些
-
作者: 〔挪威〕恩特赛 【原文】: 挪威人把二月开始
-
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看经聊尔耳,遮眼初不卷。三吒故自醒,一吷何由喘。请归视故椟,静夜珠当反。安居三十年,古衲磨山茧。持珠尚默坐,岂是功用浅。 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