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姚鼐·《泰山道里记》序》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姚鼐·《泰山道里记》序》鉴赏

古文观止·姚鼐·泰山道里记序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 非特妄引古记, 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 率与实舛【1】, 令人愤叹! 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 以参相校订, 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2】, 上元严东有侍读【3】, 因为余言: 泰安聂君 【4】 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 【5】。过访聂君山居, 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覈【6】可喜, 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余疑 水经注【7】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 颇有舛误, 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故古登封, 入奉高境西行, 度环水而北, 至天门, 历尽环道 【8】, 跻岱【9】, 乃得封所【10】。马第伯 【11】记可覆案也。往昔在济南, 秋霁登千佛山【12】, 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 皆泰山也; 后人多为之名耳。今阅是书, 每与余意合, 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 余浅学又偶过臆度, 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 聂君足重余耳, 余安足重聂君哉!【注释】【1】 舛(chuan): 差错。【2】钱辛楣: 钱大昕 (1728——1804), 字辛楣, 一字晓徵。清代著名学者, 官内阁侍读学士。【3】严东有: 严长明, 字东有, 一字道甫。清代人, 官至侍读。【4】 聂君: 聂鈫, 字剑光, 少为府胥, 性好山水, 作泰山道里记。【5】 比有岱亲之游: 接连游历了泰山。【6】覈:“核”的异体字。【7】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8】环道: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共五十余盘。【9】跻岱:跨上泰山峰顶。【10】封所:古代封土祀天的地方。【11】马第伯:东汉初人,生卒不详,著有封禅仪记。【12】千佛山:在今山东省历城县南五里,也就是历山。【赏析】本文是一篇书序。为他人写的书序,一般表现为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介绍,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本文是姚鼐为友人聂鈫泰山道里记一书写的序言, 自然也有对该书评介的性质。但作者是清代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又是大学问家,行文自然不同凡响。在这篇序言里,表现着大手笔的风范。它不囿于对一部书的具体内容的评价,思路更不跟着原书的内容走,而是以写自己的愤叹、感慨、自己的疑、自己的识为主,而所有这些又都符合书序的要求,成为一篇很有特色的书序体的散文。“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文章开篇就以恢宏的气势,评说天下地志之非,批评这类书写作态度轻率,作者既不愿意花力气去考证古籍而妄加引用,又不愿意花力气去实地调查山川实情,因而常常得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结论。这类问题应当怎样解决呢?作者指出:“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此种办法,确实足救地志之乖。“令人愤叹”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类书的不满,又为下文评说泰山道里记作了铺垫。由序一部书而论定一类书的共同缺漏来破题,视点高,气魄大,不是大作家、大学问家,不足以出此语。所谓“文章体制本天生”,这篇文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着作者的写作个性。泰山道里记一书怎么样?姚鼐是怎样评价它的?首先,作者说自己是由两位学者(钱辛楣、严东有)的推荐才看到这部书的,两位学者称许“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这已经是一种评价了。接着,作者用“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的话,表明自己同意两位学者对该书的评骘。这种同意的根据是什么?姚鼐的总体看法是该书对于泰山道里“考订古今皆详覈”。这个理由,正好针对了开头所说的“天下地志谬误”:它对于古籍,考订切实(不是“妄引古论”);它对于今天山川的详情,考察切实(是不“与实舛”)。这一部分,气势之恢宏,结构之紧凑,实在令人赞叹。在具体评价泰山道里记这部书时,作者似乎是置原书于不顾,而专一去写自己关于泰山的诸多疑问与见解了。作者先说怀疑水经注关于汶水之源说法的准确性:“余疑水经注 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 颇有舛误”, 继又怀疑 水经注中关于“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的说法, 尽管许多学者都接受了 水经注的这个结论, 作者还是认为古代登封的路线是:“入奉高境西行, 度环水而北, 至天门。历尽环道, 跻岱, 乃得封所”, 因此“古奉高”不可能“在今泰安右汶东”。作者说, 东汉马第伯的著作可以对他的这种看法作核验。第三, 作者结合自己登临泰山的体会, 说以往在济南登上千佛山时,“望岱巅诸峰, 遥相接”, 当时就认为“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 只是后人给它们另起了别的名字, 这是因为当时这些山属于别的县造成的。作者在述说了这些疑点和见解之后, 才说自己的这些见地恰好都为泰山道里记所证实了, 文章用“今阅是书, 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的语句, 回扣到该书“其考订古今皆详覈”的论定上。作者这样来写自己的疑, 写自己的识, 纵笔而为, 横竖倾荡, 几乎置所序之书于不及暇顾, 然而回扣所至, 又恰恰是评价了所序之书, 真可谓控纵自如, 收束有定。文章最后说,“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 可是事实上却只能是“聂君足重余耳, 余安足重聂君哉!”以自谦之辞, 在屈折跌宕之中, 再次表达了对作者。对泰山道里记的高度评价。有人认为, 诵读这一段文章, 总给人以作者有以大家自居。以权威自恃的感觉。这可能是由于姚鼐在文学界,在知识界的实际地位与身份使然的。但是, 这点并没有对评价泰山道里记造成影响。也没有影响本文成为一篇颇有特色的散文。巧于缝合过渡, 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请看开头部分: 由“病天下地志谬误”而“令人愤叹”; 由个人“愤叹”之不足, 于是有“余尝以是语告人”;由同友人谈论这个问题, 于是引出两位学者的“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 因此, 作者在游泰山时就便读到了这部书, 得出了“其考订古今皆详覈”的总结论。真是句句有来由, 句句有着落。第二部分在纵笔写自己对水经注的质疑及亲游泰山得出的见解之后, 轻轻一句“今阅是书, 每与余意合, 而辨证尤起人意”,准准地回扣到“其考订古今皆详覈”的评价上。一篇书序,能如此细针密线, 巧于缝合与过渡, 实属难得。

猜你喜欢
  • 杜甫《别常征君》全诗赏析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忘。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作品赏析【顾注】永泰元年,自秋徂冬,公在云安,故云“卧病一秋强。”强,多也。儿扶犹杖策,卧病一

  • 国学名句“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出处和解释

    【名句】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在庄稼成熟的时候,粮价便宜,就收进谷物,出售丝漆;在收获蚕茧的时候,丝价下跌,就收购丝织品和丝绵,卖掉粮食。说明经营者应掌握时

  • 《忆少年·年时酒伴赏析》

    此为怀人词,是作者清明节之前登临旧游之地时所作。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以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浅近平实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上片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下文得知,也是清明节日。三句同用“年时”二字

  • 广东革命根据地

    广东革命根据地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广东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孙中山长期将广东作为革命基地,曾两次在广州发动领导护法运动。1923年1月,孙中山依靠广西境内的滇军、桂军进军广州,逐出陈炯明。2月,孙中山由

  • 国学名句“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出处和解释

    【名句】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语出元代马祖常《河湟书事》诗。波斯商人通过浩瀚的沙漠到中国来做买卖,商队夜间行走,听着单调的驼铃声,他们知道路途还是遥远的。两句诗反映了波斯商人经过“丝绸之路”

  • 《淡淡的血痕中》鉴赏

    作者: 王振铎

  • 《秋霁·江水苍苍赏析》

    【注释】:词人是开禧三年(1207)被黥面流放到江汉一带的。当时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政变,太师韩侂胄遇害身死,他被牵连下狱,家产也被抄没。写作此词时他被贬已有几年时间,怀归思乡之情日益强烈,适值深秋,又逢送别友人,故孤独惆怅之情一寄于词。词

  • 白居易《思旧》全诗赏析

    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况在少壮

  • 《君子阳阳》原文与鉴赏

    作者: 王纪刚 【本书体例】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