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老子注》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老子注分道经与德经两篇,道经分三十七章,德经分四十四章,共八十一章。王弼在各章中随文夹句作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王弼老子注的注书方法,采用魏晋玄学家所通用的“辨名析理”方法,着重解说老子一书的义理。它注意把握老子哲学中的关键名词和重点句段中的旨意,较深刻地揭示了老子哲学的义涵。同时,通过注解老子文句,王弼也阐述了贵无论玄学理论。
王弼作为玄学贵无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是“以无为本”。这一思想,正是对老子思想的发挥。他在注解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这种观点既继承了老子“有生于无”思想,又把重点放在“无”为“有”之本上。老子注还较明确地把有无关系视作本末关系,认为“天地虽广,以无为心”(三十八章注),把“无”作为世界的本质,把万事万物作为“无”这一本体的外在表现和作用。他还以一与多的关系来说明无与有,“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四十二章注)。他主张崇本贵一,强调“无”的作用,“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三十八章注)。老子注还从老子虚静无为思想发挥出“以静为本,以动为末”观点,认为动起于静,万物之动最终要归于虚静。
王弼老子注是最重要的老子注本之一。它和河上公注本是历代注老、解老者所依据的最主要的两个版本。王弼的注解简练精辟,为后人较准确地把握老子思想提供了方便。他在注老过程中发挥了玄学思想,对魏晋玄学尤其是玄学贵无论风尚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老子注现存最早版本相传为明万历中张之象刻本。重要版本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子书百家本。明刻道藏本,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道藏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子书二十二种本。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一九五八年北京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
-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
-
东海有勇妇李白【原文】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1]。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2]。学剑越处子[3],超然若流星。损
-
白社羁游伴,青门远别离。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
-
宿裴氏山庄王昌龄①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西风下微雨,晓向白云收。遂解尘中组②,终南春可游。【注释】①王昌
-
【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注释与译文]薄薄的云朵在银河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朦胧色彩,稀疏的秋雨点点滴滴,落在梧桐树叶上。诗句以四种物象组合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句中“
-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従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
《诚信相孚,克恭乃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英国50年代著名青年剧作家,“愤怒的青年”*派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约翰·詹姆斯·奥斯本*的代表作。1956年发表。同年5月8日首次在伦敦皇家剧
-
这是一首寄赠诗。 深山,古寺,朝霞,晓钟;积雪皑皑,幽林簇簇,人迹稀少,这是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故而作者虽然闲居于此,冷落寂寞,却满心欢悦,安居不归了。当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时,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优闲自乐的图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