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寒梅词》全诗原文鉴赏
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这首小诗以朴实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梅的风姿,赞扬了它的可贵品格及凌霜傲雪、不畏严寒的精神。
寒冬季节,冰霜盖地,百花还在沉睡,梅花却最先绽开在岭头的树枝上。“霜梅先拆岭头枝”一句,描绘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霜”字既写出了梅花开放的季节,也表现了梅花凌霜傲雪的精神。“先”字则是对“梅占百花魁”的赞美。“万卉千花冻不知”是写实,因为这时的千万种花草还在冰封雪冻之中,尚未复苏。更重要的是作者将万卉千花与梅花对比,进一步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同时,也是将上句的“先”字具体化了。这两句主要是通过梅花先于百花凌霜开放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梅的精神品格并不限于此,除了花可供观赏外,它的果实可供人们食用,梅酸还可制作饮料。梅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三、四两句便是从梅的奉献精神来进一步赞美了梅的品格。只要能给人们留下梅酸调和的羹汤的滋味,它不怕凛冽寒风的吹折,不怕严寒冰雪的欺凌。“任他风雪苦相欺”,“任”字表现了梅蔑视风雪的傲然正气,“苦”则表现了梅的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这两句也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梅,实际上成了作者的化身。诗中的“和羹”是个双关语,它还比喻大臣辅佐君上和治理国家。所以,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作者以梅自比,以风雪影射奸佞小人,向人们表白,自己如果能把治理国家的一片诚心留给人间,小人们的欺凌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句也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斗争精神。
这首诗对梅的赞美没有停留在它的花姿和风韵上,而是盛赞了梅的精神、品格,同时托物寄意,借对梅的赞美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气慨和倔强的风骨。全诗只四句,但含义颇深,前后转接自然。
-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沉沉的夜, 象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的井口, 要很有耐心 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 (陈光孚 译) 白日一过,黑夜来临;寒夜将尽,白昼降生。这是自然规律, 是人们
-
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希农夫既不异。孤穗将安归。常恐委畴陇。忽与秋蓬飞。鸟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
-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作品赏析(原注: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鹤注】十三载冬,公《进西岳赋表》云“长安一匹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崇梵僧。崇梵僧。秋归覆釜春不还。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 作品赏析原题注:崇梵寺近东阿覆釜村
-
【析】 据《鲁迅日记》,《长明灯》写作日期当为1925年2月28日。最初连载于1925年3月5日至8日北京 《民国日报副刊》。 《长明灯》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着重抒写的是面对庸众的先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出处】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 【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 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 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
-
【417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干训教材编审指导委组织编写,陈一新主编,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19 6万字,2019年2月第1版,49
-
徐宏祖 初四日 (1) 。十五里至汤口 (2) 。五里至汤寺 (3) ,浴于汤池 (4)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5) ,十里上黄泥岗,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 (6) ,越天都
-
七月流火,暑热渐消。但台风却接二连三,且一个比一个嚣张、暴虐,“天一”台风在太平洋生成后,从三级发展到四级飓风,再发展到五级,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