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诗《如果白昼落进……》鉴赏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沉沉的夜,
象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的井口,
要很有耐心
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
(陈光孚 译)
白日一过,黑夜来临;寒夜将尽,白昼降生。这是自然规律, 是人们天天都见到的自然现象。诗人聂鲁达正是从人们日常所见的平淡景象中摄取一斑,用他的神来之笔化平淡为神奇, 写下了这首对光明的颂歌。
全诗八行分两节, 共四句,极简短鲜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欣赏它。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昼象征光明, 黑夜象征黑暗, 以黑沉沉的井象征对光明的封锁,以“打捞”象征对光明的追求。通过这些鲜明的、平凡而贴切的象征,使诗变得耐人寻味又明白易懂。其次,是寓理于常景之中,寓情于常理之中。昼尽夜来是常景,黑暗势力对光明的封锁是必然的, 光明战胜黑暗也是必然的,这是常理。揭示这常景常理,鼓舞人类在黑暗中有耐心、信心,不停打捞那沉落的光明, 抒发了诗人对光明、正义、自由的热爱之情,这正是作为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的聂鲁达的高明处之一。欣赏到这里,似乎该完结了,但因为该诗给读者留有大量的思想空间, 我们不妨再从另一个侧面对此诗反观反思一番。诗的第一节中只写了昼尽夜来,但既然是“每个白昼”都如此, 诗人实际上也在告诉读者,每个夜晚,每次黑暗都终将被光明取代,这就是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要耐心地打捞光明的客观依据。而“井”与“捞”又往往使读者产生“水中捞月”,“猴子捞月亮”的联想,这是十分自然的。这个与此诗相关的联想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的光明必须是实在的、并非虚幻的光明。如不是这样,不管我们心中的那个“光明”的内涵多么美好神圣, 不管我们多么有耐心,不管我们如何打捞不停犹如愚公之移山,那结局与群猴捞月是相同的。
(王川平)
-
(离娄上) 古时候的人,彼此交换着儿子教训;因为父子之间,直接教育相当不容易,父亲教训儿子行正道,如果儿子无法将正道行通,接着就要用怒言责备他了。教训儿子的本意是爱护他,接着用怒言责备,反而要伤他感情
-
《生以辱,不如死以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池碧水深, 青蛙“扑通”跃其身, 突发一清音。 (陆坚译) 【赏析】 松尾芭蕉这一著名俳句,作于1686年(日本贞享三年,中国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只写有中七字,下五字。上五字空搁着。其弟子其角力主用
-
天地不仁 ① ,以万物为刍狗 ② ;圣人不仁 ③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④ !虚而不屈 ⑤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⑥ ,不如守中 ⑦ 。 〔注释〕 ①仁:《说文》:“仁,亲也。”《
-
肖洛霍夫 (草婴 译) 献给一九○三年入党的苏共党员叶夫盖尼雅·格里高利耶夫娜·列维茨卡雅 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特别爽朗,特别蓬勃。三月底,从亚速海一带吹来暖洋洋的春风,吹了两天两夜,就把
-
【5321】情绪管理:聪明的人都会控制情绪(舒绍林、赵东方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 6万字,2020年1月第1版,49 8元)△8章:[1]看清情绪的
-
此诗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描写山东济南初春之景,突出泉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美妙风光。
-
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
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不取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钿砌池心绿苹合,粉开花面白莲多。久阴新霁宜丝管,苦热初凉入绮罗。家酝瓶空人客绝,今宵争奈月明何。 作品赏析①丝管:管弦乐。②绮罗:指华美的帷帐。七律《池上即事》约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