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不离井上破”的意思,出处,故事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楚王想聘任陈仲子为相,派去的使者看到陈仲子正在浇菜园子,便说:“我看你浇灌的蔬菜长得茂盛,等你将来治理楚国,楚国也一定像这菜园一样兴旺。”陈仲子说:“我为人家浇园,常担心蔬菜缺水,不浇则旱,常浇水则瓦罐就离不开井。蔬菜是茂盛了,而瓦罐早晚得破碎。我若治楚,楚国的老百姓便是这蔬菜瓜果,而楚王就是井。不浇菜果则旱,浇则我就离不开楚王了。老百姓可能像蔬菜瓜果一样茂盛,而我怕是逃脱不了瓦罐最终破碎的命运。所以我不能接受楚王的聘任。”有人以为“瓦罐不离井上破”一语即由此而来。
陈仲子是战国时有名的农家人物,主张自食其力,隐居於陵务农,时称“於陵仲子”,曾被孟子称为“巨擘”。吴下谚联这段轶事,如能成为此语的语源,仍需在宋以前书籍中找其佐证。
宋代时,此语已成型,如话本小说错斩崔宁:“自古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元代关汉卿绯衣梦三折,茶三婆唱中吕宫“尾声”:“到来日裴炎不死呵教谁偿命,杀了这丑生呵天地平!我想这人性命怎干休?我道来,则他这瓦罐儿破终须离不了井。”贾仲明对玉梳二折正旦唱正宫“赛鸿秋”作“井口上瓦罐终须破”。无名氏替杀妻一折末唱“仙吕宫幺篇”作“嫂嫂道‘瓦罐终不离井边’……”为了适应所在三个曲子中的句式结构及平仄格律的需要,谚语就必然要在文字上做出伸缩调动。关氏用“庚青韵”,所以句末用“井”字。贾氏用“歌戈韵”,所以保持原谚语句末“破”字。无名氏用“先天韵”,所以句末改用“边”字。三个例子伸缩调动原句各见精妙。
明·无名氏村乐堂二折中写作“井口破”:“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后“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亡”逐渐成为旧评书的套语,作情节发生急转时起承之用。
-
土耳其诗歌 大量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数百年
-
《先秦散文·战国策·赵威后问齐王使者(齐策四)》原文鉴赏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
-
偷 【原诗】:结识私情弗要慌(1),捉着子奸
-
最初开始喜欢月亮,是很小的时候。那时,一吃过晚饭,母亲去串门,我就跟了去。走着,走着,就放慢了脚步,因为天上的月亮深深地将我吸引了
-
秋梦里落花成殇秋风瑟瑟的日子滑落一地的忧伤,印在五彩斑斓的秋叶上。一痕落叶,呜咽地守住最后的生命,顽强地与风雨抗争。守住的是离离秋
-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 ②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 “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 ③ ,人
-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鴈,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
引子又到人间四月天——我的“琴生”,就是以这样的芳菲四月为起点的。人生百年,不过36000个日夜而已。在我遇到古琴之前,从没有想过在这3
-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 ① ,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 ② ,率 ③ 神而从天;礼者别宜 ④ ,居 ⑤ 鬼而从地。(《礼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