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是庐山这个风景地里的奇观。庐山瀑布颇多。庐山记载:“山南山北,瀑布无虑十余处。”这首望庐山瀑布咏的是其中最壮观的,位于山之南麓双剑峰东侧的瀑布。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五年(756),李白五十六岁时。在庐山期间,他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这是第二首。诗里的“香炉”,即庐山东南部的香炉峰。因其峰尖圆和常有如香烟缭绕的云雾,其状酷似香火很旺的一座香炉而名。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离瀑布不远,远处望之,其迷蒙之态,给瀑布造成了一个奇幻缥缈的背景。诗人望的时候,注意到了它的作用,于是便从香炉峰着笔,像绘制风景画一样,先渲染了瀑布奇妙而动人的背景。由于香炉峰的烟雾,只有在早晨阳光下才能呈现出紫色,所以“生紫烟”里也暗含着对时间的交代。

在缕缕紫烟的衬托下,远远望去,瀑布就如一匹白练从高空直垂川底。这是诗人眼中瀑布的最初形象。它呈现了一副静态,完全失去了动势。诗说“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准确而传形,既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体现了遥看的特点,也传出了他对神秘造化的赞美之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诗人由远而近,到达瀑布跟前时发出的惊叹。这一句不写雷轰珠迸光闪的情形,却把瀑布写活了。“飞流”描绘瀑布的奔腾涌泻;“直下”表现水凌空急下的极壮气势;“三千尺”不仅言高,还和“直下”一样,含有从近处仰望的实感。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夸张。从这句诗里,似乎可以使我们想见一个老人,正站在瀑布附近,入神入化向上凝望的情景。

大概是这个老人被神奇造化完全迷醉了,他对眼前的一切,特别是“飞流”的来处,都想弄个清楚。可是视线被高处的云雾遮住了,不管怎么着,都是看不到弄不清。于是诗人也就奇想忽发,“疑是银河落九天了”。“疑”字妙极,把眼前景与神话中的传说联结为一体,使大自然在奇幻、浪漫的比喻里更显妖姿。

从“挂前川”到“飞流直下”诗人先是化动为静,后是直写其动。前后变化的景观暗藏了自己的步移。步移里反映着景观引人的魅力,也显现了观景者的爱景之心。这种融情于景的妙用,连同遣词的确切,造语的生动,想象的奇异,及衬托、比拟、夸张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这首小诗,既体现了诗人运笔如神的功力,也体现他的雄大气魄与豪放风格,不愧为千古绝唱。

猜你喜欢
  • 咏花诗词之《忆寒梅》全诗原文鉴赏

    李德裕 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 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 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 谁是攀枝客,兹辰醉始回。 这首忆寒梅是李德裕《忆平泉杂咏》组诗中一首。组诗共十首,具体写作年代,傅璇琮《李德裕年谱

  • 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玉楼春 【宋】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始共春风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 《荔支龙眼说》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2闽越人高荔支而下龙眼3,吾为评之:荔支如食蝤蛑大蟹4,斫雪流膏5,一噉可饱6;

  • 王思任《游敬亭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思任: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

  • 苏轼《和陶移居二首》全诗鉴赏

    昔我初来时,水东有幽宅。晨与鸦鹊朝,暮与牛羊夕。谁令迁近市,日有造请役。歌呼杂闾巷,鼓角鸣枕席。出门无所诣,乐事非宿昔。病瘦独弥年,束薪与谁析。

  • 欧阳修《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全诗鉴赏

    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柰东风吹。绯桃一树独後发,意若待我留芳菲。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无情草木不解语,向我有意偏依依。群芳落尽

  • 骆宾王《过故宋》全诗赏析

    旧国千年尽,荒城四望通。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绮琴朝化洽,祥石夜论空。马去遥奔郑,蛇分近带丰。池文敛束水,竹影漏寒丛。园兔承行月,川禽避断风。故宋诚难定,从梁事未工。唯当过周客,独愧吴台空。

  • 国学名句“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出处和解释

    【名句】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说明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 8月29日 中共中央制定《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

    8月29日 中共中央制定《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 : 8月29日,中共中央制定了《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决议案对湖北、湖南两省秋收起义的时间、指挥机构、区域划分及任务等作了布置。其要点是: (一)、两湖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