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衣裳》原文|翻译|赏析
明·佚名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浓抹,唯取适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2,簪钗行列3,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4?服饰亦有时宜:春服宜倩5,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吴绫蜀锦6,生绡白苎7,皆须宽衣阔带,大袖广襟,使有儒者气象。然此谓词人韵士妇式耳。苦贫家女,典尽嫁时衣8,岂堪求备哉?钗荆裙布9,自须雅致。
1本文选自刘大杰1934年编明人小品集,是卫泳所辑谈美人十二则之第二则,作者姓名不详。2一色:意为没变化的。3簪: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饰物,金、玉制成。钗:两股簪合为钗。行列:成行地排列。4卖花草标:插在草捆上的一堆堆准备出卖的花朵等饰物。5倩:美好。6吴绫:江南吴地生产的轻而薄的丝织品。蜀锦:蜀地生产的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7生绡(xiao):生丝织物。白苎(zhu):白色麻布。8典:典当,以物品为抵押而借贷。9钗荆:以荆条作钗。荆,一种灌木。
【析点】 生活中服饰之美不可不讲究,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也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明代不知名作者的谈美人十二则,虽多庸俗卑琐,但“首饰衣裳”这一则的审美观点,却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他首先提出装饰浓淡多少以适度为宜的审美标准。饰物多并不意味着就是美,满头钗簪与“卖花草标”无异,正是装饰过分欲美反成丑的生动一例。其次他提出服饰与环境要谐调的原则,即衣饰要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特点。再次说到服装式样:他所谓“宽衣阔带”是当时大方的式样,所谓“儒者气象”则是要自然、闲雅。这几点都是可取的。最后提出贫家女“钗荆裙布”自有一番“雅致”之态,意在申明朴素也是一种美,美并不取决于富贵,反映了作者审美观中的辩证因素。
全文短句直书,层层推展,多用排比句,正是铺陈衣饰的需要。“卖花草标”一比,活画出炫耀富贵的丑态,令人绝倒。
-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识粳稌。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
-
[美国]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在你们举国喧嚣的欢乐声中,我听到成百上千万人的哀号! 【演讲词】 公民同胞们,对不起,请允许我问一声:为什么今天叫我在这里发言?你们的国家独立与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人们有何相干
-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
-
《唐雎不辱使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文章通过写唐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示了他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这篇文章描绘了唐雎坚韧不拔、忠诚果敢的品质,也展现了他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唐雎的外貌和仪态,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加鲜活的形象。整篇文章平实而流畅,内容充实丰富,使人耳目一新。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唐雎的称赞,也是对整个儿子和父亲的感人故事的讲述,具有很高的人文关怀。
-
王文治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王文治(1730—1802),清文学家、书画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云南临安知府。能诗善画,尤擅书法
-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出处】唐李白《 早发白帝城 》 【译注】早晨,我辞别了满布美丽彩云的白帝城,由于舟行迅速,所以相隔一千里的江陵,只一天的工夫就可以赶到了。 白帝城位于四川省奉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处】唐杜甫《 蜀相 》。 【意思】周围的一切,是多么荒凉空寂
-
亚林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交警制服。 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个夜晚,父亲三爹又讲起了当年给他筹措学费的事。 高考成绩一发榜,认识三
-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听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
-
明·万时华2山中秋气佳哉! 兄所得何似3? 天地文章4,到处绚烂。溪山洞壑云烟草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