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王维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原文、鉴赏和解读
王维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他给自己取字“摩诘”就源于对佛教的信仰。中年后,随着政治热情的消退,对宗教的信仰日渐深笃。隐居和奉佛是他后期生活的两个方面。“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蓝田山石门精舍),“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就是这种生活的记录。由于对尘俗的厌倦,更由于禅宗思想的浸渍,王维的美学爱好更倾向于空寂、幽静的山林。“空山”、“空林”、“深林”、“清冬”、“秋暝”是他喜爱描绘的景物和季节。许多山水诗中常常表现出禅宗的哲理。这里选的鸟鸣涧等三首山水小诗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
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后二句写月出鸟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鹿柴,也是一篇“入禅”之作。诗用声与光的描写表现空山深林的幽静。诗的前二句写空山寂静。山中既闻“人语响”,怎能称“空山”呢?须知,这里用的仍是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因为山里人迹稀少,很难见到人影,深山密林中偶然传出人说话的声音,因“不见人”,不知声从何来,故而寥寥的人语声,衬托得山林一片寂静、空旷。后二句写树林深密,光线暗淡,树下的青苔更是幽暗。黄昏时光,山映斜阳,一道斜晖射进深林,照亮了林中的青苔,留下了微弱而短暂的光亮。局部的光反衬出大片密林更加阴暗。在这首诗中,诗人在前两句以声写静,后两句以光写幽。全诗的幽冷空寂的气氛同样表现了寂灭的情绪。禅宗的哲学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虽然也承认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有的,但又说这种“有”就是“空”,都是人感觉上虚假的幻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即世界的形象都是虚空的。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王维对禅宗的这一理论领会很深,他常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来表现这一理念。他喜欢描写虚空不实和声光瞬息即逝的现象来表明世界本来就是空寂的。在鹿柴这首诗中,山是空寂的,偶而能听到人语响,却不见人出来,人语消失,空山仍归于宁静。深林的青苔是幽暗的,“返景”逝去,深林又回到暗影的包围之中。原来,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随生随灭、转瞬即逝的,世界根本上是虚空的。这就是王维在鹿柴一诗中借助光和声细微变化表现的禅理。
竹里馆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写的是王维辋川别墅附近的一个景点。“竹里馆”,顾名思义,是建筑在竹林中的一座馆舍。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诗的语言明净自然,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活动创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与前二诗相比,“禅”味比较淡。鸟鸣涧、鹿柴等诗采取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写诗人在山中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花落、鸟鸣、人语、光照,诗人的自我形象隐没在自然景物之中,此诗则取第一人称,让人物出现于画面,直写自己的活动。由于厌倦尘俗的喧嚣,中年以后的王维喜欢独来独往任兴而游。终南别业一诗就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而诗首句写的是“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幽篁的无边的绿色使他感到宁静,风吹竹林的幽韵使他感到恬适。然而,诗人并非枯坐苦思,他“弹琴复长啸”,尽情抒发高蹈避世的逸情。一个“复”字突出了他的神态的自由、潇洒和悠然自得。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魏末正始时期竹林七贤的隐逸生活。诗人正是通过“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的隐逸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诗人独坐竹林,尽管林深叶密,外人不知道他的活动、他的心境,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凄清,因为夜静之时有“明月来相照”。素月分辉,照得竹林馆舍一片银白,照得诗人“表里俱澄澈”,身心与明月化为一体。此时此地,俗念尘虑一洗而净,精神灵魂都在这月光中升华了。“明月来相照”一句十分有味,似乎世人皆睡而我独醒,明月知我,故来相照。一个“来”字把明月写得有了生命和性格,也使这首诗的意境显得高洁而不阴冷。
-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
-
古代名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注释与译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古代名句”是通过描写自然现象来表达一种哲理。它传达了一种不平凡的道理,即处于显赫地位的人或事物,总会引来诸多非议和嫉妒。就像一颗松树孤零零地站在林中,最容易被风吹倒。而堆在岸边的沙土,易被流水冲刷。同样,行走在众人之上的人,必然会遭到众人的非议。这句古代名句告诉我们,要低调谦虚,不要自高自大,否则注定将遭遇风波。
-
谁会想到,漫长的丝路上,馕成了醒目的标点,镶嵌在味道的古道上。馕香漫过,丝路愈加丰腴。 从古长安到罗马,从西汉到今天,两千多
-
我对泰山石情有独钟。泰山石做成石敢当,避邪。人类的基因有自然物崇拜,我不需要泰山石压宅子,我喜欢泰山石的纹路。那上面的清风感觉,写
-
《子产放鱼》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孟子·万章上》:孟子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盛业冠伊唐,台阶翊戴光。无私天雨露,有截舜衣裳。蜀辍新衡镜,池留旧凤凰。同心真石友,写恨蔑河梁。虎骑摇风旆,貂冠韵水苍。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栈压嘉陵咽,峰横剑阁长。前驱二星去,开险五丁忙。回首峥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祝贺爱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祝福爱情古诗词,关于祝福爱情的古诗词,祝福爱情诗句大全。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出处】唐王维《红豆》。 【译注】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 又萌发出几枝?愿你多多采摘,这种东 西最能寄托相思。红豆:红豆树的果实 形如豌豆微扁,鲜红如珊瑚。相传古时
-
张瀚:西游记(节选) 张瀚自巴阳峡乘小舟,沿江而抵万县。复从陆行,盘旋山谷中,水田村舍,之间竹木萧疏,间以青石,石砌平坦,路甚清幽,
-
古文观止·柳宗元·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