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阆水歌》
杜甫阆水歌唐山水诗鉴赏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水即嘉陵江,因江水南下蜀中,环绕阆州城(今四川阆中县),这一段又称阆水; 阆州城在玉带围中,故又称阆中。阆州三面对山(北有灵山, 东有玉台山, 南有锦屏山), 三面临水,风景媚丽。广德二年(764)杜甫飘泊至此,作阆山歌、阆水歌各一篇,分别咏叹此地的俊山秀水,这首阆水歌是专咏嘉陵江的。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首联从问句起头,表现诗人初见阆水时的惊喜心情。嘉陵水色太美了,我用什么来形容它呢?石黛即古代妇女常用来画眉的石墨,呈青黑色; 碧玉为青绿色,二者一浓一淡,皆为美石。嘉陵江中流水深处为墨绿色,两滩水浅处为碧青色,二色相依,波光互映,显得格外妩媚可爱。最可爱的还在日出时,“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此联为咏叹嘉陵江的绝唱。清晨红日从江中涌起,如破浪而出,“破”字最传神,体现了一刹那之间江面、天空发生的美妙的变化。曙光划破了夜空,将朝霞迅捷地铺满江面,顿时万顷碧波如绽开了无数朵鲜红的牡丹,在霞光中漾漾摇荡,迎风招展,令人心醉。两岸滩头又是一番景色,只见青草回绿,柳枝微黄,笼堤遮沙,似雾如烟。两条绿带夹着一川丽水在朝阳下交相辉映。春天从嘉陵江边归来了。一个“归”字把久寒之后诗人盼见春色的急切、欣喜之情和盘托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忆江南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很可能是从此受到启发的。
春色既归,人、物必有所动,于是第三联便描画江上的动景,“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欹侧”体现出江水的湍急,加上少年驾舟经验不富,故船身倾侧。这一词恰恰活现了儿童戏水的神态,极富生活情趣。水鸡是当地的一种水鸟,似鸡而短尾,在江面上来回穿梭,衔鱼而飞,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情景。这幅春景图中充满了浓厚的人间情味,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真诚向往。阆山歌中诗人曾有“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的句子,对家乡战火未熄,自己长年飘零表露了深深的忧愁。嘉陵春归与中原未归,两个“归”字恰好成为鲜明的对照。
第四联是全诗的总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肠断”是爱煞人的意思,用“肠断”形容嘉陵江,足见眼前景致对诗人的触动之大,决非走马观花之人所能体会。末句赞颂耸立在阆州城南的锦屏山。锦屏山色绮美,花木繁盛,绚如锦屏,号称天下第一,故曰 “天下稀”。 诗中虽未正面描写此山, 却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这最后一联本为互文见意,整个阆中山水在诗人看来都是天下稀有。这里不光有秀丽的景色,还有宁静、安乐的人间生活。
全诗境界清新,语词峭丽,写景真切,“令人如目见山水”,显示了杜甫善于描画山水的超众才能。
-
裱褙绝技 山随画转 细心平熨帖 青山妆笔底 字画佳裳 云为诗留 大笔濡淋漓 绿水涌毫端 翰墨铸情 丹青饰山水 丹青工设色 观画如观景 博学善思 金碧绘楼台 翰墨妙通神 赏字胜赏花 仁者乐山 表章笺锦艳
-
桑扈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处家贵宽容①【原典】自古人伦贤否②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③,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
-
1948年8月间,东北因为大雨,林彪无法率部南下作战,在一段时间内战斗趋于沉寂。国民党军方面借着这难得的喘息机会,盘算着如何摆脱在东北的困境。国防部第三厅草拟了东北作战计划,认为无法向长春空投足够的粮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处】唐张继《 枫桥夜泊 》。 【意思】明月沉落,乌鸦啼叫,寒霜 满天,旅居的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点点 渔火,伴着缕缕轻愁,渐渐入眠。霜满 天:霜生于地而非天
-
【题解】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翰林院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之前,其时诗人家居东鲁。诗以记梦、游仙的笔调,展开新奇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向
-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我不叫父亲爹,也
-
荀令园林好,山公游赏频。岂无花下侣,远望眼中人。斜日渐移影,落英纷委尘。一吟相思曲,惆怅江南春。
-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