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品《杜甫《登岳阳楼》(五律)》鉴赏和精讲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诠 释】
[注]洞庭水,即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水经注:“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为登览名胜。
[译]很早听说洞庭湖有着广阔水面;今天登上岳阳楼远眺,果然汪洋一片。
【赏 析】
这联对仗工稳,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如今登上岳阳楼的兴奋之情;开篇即抓住地理特征,首言楼高水阔,隐含着高中之“远”,因能远眺,更显楼高。
颔 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诠 释】
[注]吴楚,春秋战国时代的吴楚两国所据有的江、浙、赣、皖、鄂、湘等地。大体上吴在湖之东,楚在湖之南。坼(chè彻),裂开。乾坤,指天地。
[译]春秋时吴楚两国土地为湖水隔开;那湖面之广大,连天地日月都似浮在水上。
【赏 析】
这联是全诗最佳的一联,成为千古名句。它采用虚实结合写法:先实写洞庭湖面开阔,水势浩渺;再虚写楼宇高峻,巍然入云。它所以成为名句,是由于:诗人抓住“八百里洞庭湖”的壮阔风貌,提炼升华,把自然美和精神美妙合无逢的壮美境界显现了出来——它既写出了气势宏大的洞庭景色,又含蓄地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实况,还曲折地引出作者身世之感和忧国之情。
颈 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诠 释】
[注]字,此指书信。“无一字”,即音讯断绝。
老病,既老且病,非指“旧病”。作者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除肺病外,又患风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译]亲戚朋友一封来信也没有,只有这病老头子伴着孤寂的小船。
【赏 析】
这一联自叙身世,出句写了亲友之间的音讯隔绝;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时局动荡和交通的阻隔。对句直书自己身世:年老又多病,以孤舟栖身,过着十分凄苦的“船居”生涯,诗人晚年是极端潦倒悲凉的。终于在五十九岁时病死在湘水的破舟中。死后四十三年,他的孩子方把他的骸骨从千里之外迁葬在河南故乡,即今之巩县。
尾 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诠 释】
[注]戎马,战马。比喻战争。当时吐蕃屡次入侵,曾使“京师戒严”。
凭轩,凭,倚靠。轩,窗。指倚在城楼的窗槛上。
涕泗,即眼泪与鼻涕。玉篇:“目汁出,曰涕。”毛传云:“自鼻(出)曰泗。”
[译]这时中原和边区烽烟迭起,战争在涂炭生灵;诗人靠着楼窗遐思,不禁眼泪鼻涕齐下。
【赏 析】
这一联感叹国难。诗尾又归结为登楼远眺,记下万里关山之思和忧国恤民之情。史载,唐大历二、三年间,朝廷正同入侵的吐蕃作战。大历三年八月,吐蕃进犯唐灵武、邠州等地;九月,郭子仪率兵五万防守奉天(今陕西乾县)。这时国内军阀又在混战,局势紧急。诗人于此时登楼远眺,难免为国家的内忧外患和人民疾苦生忧,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悲凉身世。于是,感慨万端,实在抑制不住自己鼻涕眼泪的抛洒。
-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
第一段是简单的叙事。当一个人有着无法释怀的疑问时,总是希望有人倾听,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一种慰藉。贾谊谪居独处,找不到别的倾听者,他只能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而这只鸟是注定无法给出答案的,它甚至也无法表示些许的同情,可见一个人面
-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作品赏析[注释](1)乔侍御:生平不详,当为作者之朋友。侍御:官名。(2)汉庭荣巧宦:汉庭,代指朝廷;荣巧宦:以投机钻营获取官位为荣。(3)云阁:即云
-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
-
周海亮·油饼翻身周海亮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他烙几张油饼。烙油饼需要不停地翻动——翻一个身,轻轻拍打,再翻一个身,再轻轻拍打,油饼就
-
东郊渐微绿,驱马忻独往。梅繁野渡晴,泉落春山响。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川上。
-
典源出处 《初学记》卷七引晋 曹毗 《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人来洛阳,
-
2月10日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成立 : 2月10日,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向陕北发动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人民解放军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国民党军统率部为掩饰其军事上的失利,决定向陕北
-
这是一首情词,选自朱彝尊的词集《静志居琴趣》。据说,他在晚年编定全集时,还曾宣称,宁可身后不得配享孔庙,也决不删去《风怀二百韵》。可见这位女子在他心目中据有何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