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杆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园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是一首景中见情的小令,抒发的是春天已残、白日向晚、酒醒人散后的惆怅之情。
上片写园林景色之美。动静有致,摇曳生姿。园林中自然有楼阁、有帘幕,这是静止的美景,是人造的美,然而自然界中飞来了燕子,轻轻地掠过重幕,增加了动态的美;晚上的小风吹得残花红瓣飘飘落下,这是大自然的美景,“落”字是个动态,“落庭莎”,落在庭院里人工修整得很美的莎草上,这也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园林中水池四周弯弯曲曲的栏杆经过人工雕琢,当然是美的,它的影子映入自然的水波中,出现了朦胧飘忽摇曳的美。这里充分显示了作者构思与写作技巧独具特色,几乎句句都有静的与动的、人工的与自然的美的协调,秀丽而轻巧。
下片主要是因情即景,抒发感慨。景未必都是眼前实见,有的则是一种联想。“一霎好风生翠幕”,突然一阵轻柔的风吹动了绿帷幕,这景象给人一种飘摇不定的感觉。“几回疏雨滴园荷”与上句相对仗,这景色也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和“风生翠幕”一样,象征着人生的风云变化与感情的起伏不定。这两句寓于景中的感受,已充分把作者的满腹愁情铺垫出来。最后一句是一个总发泄: “酒醒人散得愁多”,这里的“得”是“得无”的简化,作“是不是”讲。这句话的意思是:酒醒人散之后,愁思是不是更加多了?答案是肯定的。
-
【原文】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 ① ,葛洪川畔待秋深。 〔注〕 ①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李源与僧圆
-
【原题】:登普宁寺岁寒庵面江山之胜令人欲赋而长老因公出诗集相示作此诗谢之
-
古代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注释与译文
古代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味着泰山之所以能成为巍峨壮丽的山峰,是因为它能够容纳各种土壤,不拘泥于某种类型。同样地,河海之所以能深广流长,是因为它能够收纳各类细流,不偏废任何一道。这句名句告诉我们,要取得大成就,就要学会包容不同的事物和人,不固执于一种思维路径,才能开拓广阔的前景。
-
贤侯谢郡归,从游乐吾党。林泉富余地,卜筑疏陈莽。是时春正中,来燕音下士。若贺大厦成,喜留众宾赏。得名因谈笑,挥墨粲题榜。所夸贤豪盛,岂止池榭广。人心乐且闲,鸟意颉而颃。吟樽敞花轩,醉枕酣风幌。轻云薄藻
-
【注释】:(金陵有徐姬者,善属诗,蚤死。余尝闻其句云:“杨花厚处春阴薄,清冷不胜单夹衣。”颇爱其有婉思,以诗吊之。)
-
壁间一轴烟萝子,盆里千枝锦被堆。惯与先生为酒伴,不嫌刺史亦颜开。纤纤入麦黄花乱,飒飒催诗白雨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
-
李白的《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景的诗歌,堪称杰作。诗中以悲壮的笔触描绘边塞的荒凉与壮丽,展示了士兵们对家乡的眷恋,并表达出对战争的思考。该诗语句优美,表达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原文,内容包括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八首,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原文,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外古诗”10首,分别是(打原文)。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望
-
一对农村中年夫妻扯着手走进小站候车室。男的穿着蓝西服,看得出是地摊上很廉价的那种,皱皱巴巴的,左手拎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女的穿
-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出处】唐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意思】拥带节旄的上将领兵出征,天色刚亮就吹响了西行的笛声。军旗 招展,鼓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