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姬满《东夏歌》全诗原文、鉴赏和赏析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赏析]
周穆王是西周中期的君主,以酷好远游著称。左传称: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昭公十二年)史记·秦本纪也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 得骥温骊、 骅骝、 騄耳之驷, 西巡狩, 乐而忘归。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这首东夏歌正是西游时所作。穆天子传卷三云: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将复而野。’天子遂驱车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云云。关于西王母,又见于 尔雅、列子、山海经诸先秦古籍。虽传闻异辞,但并非茫无依据之作。西王母当是华夏西陲一个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部族的名称。其首领亦叫西王母。地域约在今新疆一带。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对诗,反映了两个古老民族的友好交往,弥足珍视。
东夏歌 又名 穆王答西王母谣。夏,指中国。说文: “夏,中国之人也。”位于西王母国之东,故曰东夏。从语气上看,它是一首临别的离歌。头两句就说自己要回到东土去处理政务。“和治诸夏”,是安定华夏部族的矛盾之意。它与 史记所说平救徐偃王之乱也正相吻合。“万民平均”,意同天下太平。乐记有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语。“吾顾见汝”,“顾”,返回。这两句是说: “等到天下太平了,我再回来看你。”那么,多久才能重见呢?他的预计是: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也就是说等到过了三年,我将再度到你(而)的原野来造访。“三年”,是古代施政的一个阶段,所谓大比之年,要对政绩的优劣进行考核。论语也有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说法。看来,这位穆天子对治理天下颇为自信。他准备用三年时间整顿好东夏的政治,然后再重续旧游。
这首诗语言质朴,口气坚定,颇有含纳四海的气势。然而,从“吾顾见汝”、“将复而野”诸句玩味,不是也流露出对西王母斯人、斯地的依恋之情吗? 重温这首诗歌,我们有理由为存在于两个古老民族之间的友谊感到自豪,而不止是发发怀古之幽思而已。
-
国学名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出处和解释
【名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语出清代顾炎武《精卫》诗。我立志要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落到了海底,这一心愿也绝不改变;东海不见填平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终止。四句诗借咏精卫鸟,
-
朱门深锁春池满,岸落蔷薇水浸莎。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来少客来多。
-
《醉花间》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①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② 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注释】 ①巢:《钦定词谱》、侯文灿本《阳春集》作“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下古诗词考卷,内容包括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考题,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词检测,试卷答案(考试范围:第一单元及课后古诗词前五。《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2、《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
-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出处】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四 》。 【意思】孤鸿自波涛滚滚海上飞来,连窄小的护城河也不敢顾。侧目盛气凌人的一对翠鸟,营巢在高高耸立的三
-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
-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
-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原典】
-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庆元六年(1200),时稼轩仍罢居铅山瓢泉。偕:同,和。杜叔高:稼轩友人,叔高曾
-
【题 解】本篇选自《墨子·公输》,记录了墨子自齐至楚劝阻公输盘和楚惠王停止攻宋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