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白石滩》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辋水从秦岭发源,至辋谷口,山谷开阔,河床平缓,便把从山上挟带下来的石头铺满两岸,是为白石滩。这由自然伟力所创造的作品,虽不像鹿柴、文杏馆那样有人文的根底,但在青山绿水间却也壮观,是辋川二十景之一。
这首诗描绘白石滩月夜景色,展示了一幅少女乘月浣纱的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首二句通过对流水、白石、绿蒲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月光的皎洁、明亮。一滩白石,泛着银光;粼粼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绿蒲也清晰可辨,这些都暗示出月光的明亮。只有月光特别明亮,足以照彻水底,才能见其“清浅”;才能见水下蒲草之“绿”。用“向堪把”写水草嫩芽冒出水面,既状物态,又点时令,运笔相当精巧。嫩蒲可食,故采蒲又能发人遐想。明月之下,清溪淙淙,白石磷磷,绿蒲芊芊,春风习习,真是一个宁静而奇幻的世界。后二句写人。“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进一步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两句平铺直叙,毫无雕琢,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读者不难想象到:少女们三五成群,各择位置,绰约的身影,映在水中;喧声笑语,飘荡于夜空,像一群快乐的仙子。关中女子有趁月劳作的习惯,李白诗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之三),那是秋夜为前方健儿赶制寒衣。一首蓝田民谣唱道:“月亮爷,明光光,大家河里洗衣裳。洗得净净的,捶得硬硬的(平整)……”可见王维所写有其生活依据。白石滩写女子浣纱,点缀以绿蒲明月,显得素雅绝尘;但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毕竟把诗人以外的劳动者作为主体加以表现,体现了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有机结合。这在辋川集中是很突出的。如果说鹿柴表现的是深林野境,文杏馆表现的是云外仙境,那么白石滩则表现现实人境,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似乎更健康些。
-
形羸自觉朝餐减,睡少偏知夜漏长。实事渐消虚事在,银鱼金带绕腰光。二毛晓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唯有闲行犹得在,心情未到不如人。
-
《杀狗劝夫》全名《贤达妇杀狗劝夫》、《扬氏女杀狗劝夫》、《王修然断杀狗劝夫》,作者一说萧德祥,一说无名氏。主要写贤妇扬氏促使孙华孙荣兄弟由不睦到和好的故事,表彰贤妇贤弟。 此剧第四折,扬氏向开封府尹王
-
一1939年的春节刚过,一片生离死别的悲伤便在苏北马家荡蔓延开来。在灰蒙蒙的晨雾笼罩下,枯白的芦苇就是忧愤,洁白的雪花就是惨痛,苍白的
-
朝回佩马草萋萋,年少恩深卫霍齐。斧钺旧威龙塞北,池台新赐凤城西。门通碧树开金锁,楼对青山倚玉梯。南陌行人尽回首,笙歌一曲暮云低。
-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
释 ① 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 ② ,虽成必败。(《下略》) 【注释】
-
秋潦淹辙迹,高居限参拜。--韩愈耿耿蓄良思,遥遥仰嘉话。--孟郊一晨长隔岁,百步远殊界。--韩愈商听饶清耸,闷怀空抑噫。--孟郊美君知道腴,逸步谢天械。--韩愈吟馨铄纷杂,抱照莹疑怪。--孟郊撞宏声不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 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 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原属平卢、范阳、河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①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前。 【注解】 ①墟里:
-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长驱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