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雁塔的诗词大全
大雁塔,又叫慈恩寺塔,在陕西省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为唐代遗留下来的古塔,共7层,高64. 1米,方形,楼阁式,创建于唐永徽三年 (652年),距今已1300多年。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后来慈恩寺住持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归来,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建塔。塔名 “大雁”,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 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此塔历经战火,历代屡有修缮,初为5层,武则天长安年间增为7层,代宗大历年间又改为10层,以后在战火中剩下7层,明代时经过大修,外表加砌面砖,保存至今。游客可沿塔内盘道,登塔远眺。塔南面镶嵌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为唐代遗留后世的名碑。
大雁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诗名]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全诗22句)
[作者] 岑参
[注释] ●慈恩寺浮图:即慈恩寺塔。浮图,塔的佛教用语。●塔势二句:是登塔之前,从下面望塔,形容其拔地而起,耸立巍峨之势。●登临四句:写由盘道登塔时的感触。●四角二句: 已登到塔顶。四角,塔形四方,四角挡住了太阳。摩苍穹,高耸入云之势。摩,迫近。苍穹,天宇、太空。●下窥二句: 从上往下俯视,见高鸟在下方飞,侧耳听之,风声呼啸。●连山以下八句:写四方之景。连山二句写东方的群山起伏。青槐二句写南方有车马之道。宫殿、寺观都变得很小巧玲珑的样子,说明塔之高。秋色二句写西方之景,关中之地苍苍茫茫。五陵二句写北方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诗名]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全诗24句)
[作者] 杜甫,天宝十一年与高适、岑参、储光羲和薛据一同登塔。他们每人都写了一首登塔之诗。杜甫此诗是和诗。杜甫在长安已熬过了六、七年,还是找不到一点出路,所以诗中有感慨与讽刺之意。
[注释] ●高标二句:泛写塔之高,塔高出天,所以说“跨”,因势高,故猛风永不停止。●七星句:说天空中北方的北斗七星就在窗口。●河汉句: 说天上的银河奔泻,呼啸西流。银河是天上的星河,本无声音,也非水流,此处是极力形容塔之高。●羲和句: 羲和是传说中日神的御者,故用“鞭”字。●少昊:白帝,传说中秋天的神。●秦山句:指西安市南面的终南山,凭高一望,大小错杂,有如破碎般。●泾渭句:登塔可隐隐看见泾、渭二水,此处景物的模糊,象征时局昏暗。渭水清、泾水浊,泾渭不可求,是清浊不分,善恶不分。●黄鹄二句:此句既可说是塔上所见,也可说是感叹好人都被 (当朝宰相李林甫)排斥,高飞远行。去不息,一去不回。何所投,投向何方?●君看二句:意义与上二句相同,但“随阳雁”是喻指趋炎附势的小人。稻粱谋,明说雁群觅食稻谷、粱粟,暗指朝中小人当道,自私自利成风。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诗名] 题慈恩寺塔
[作者] 章八元,唐睦州桐庐 (今属浙江) 人。唐代宗大历六年 (771年) 进士,后卒于句容主簿任上。
[注释] ●十层:大雁塔原高10层,因唐末战乱中被损,残存7层,五代后唐明宗时安重霸重新整修,其规模保留至今。●突兀:高耸特出的样子。●四十门:大雁塔原为10层,每层4门,共40门。●回梯暗踏:黑暗中踏着盘旋而上的木梯攀登。●绝顶: 指塔的最高层。●凤城: 指长安城。
东方晓日上翔鸾,西转苍龙拂露盘。
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阑。
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河山表里现。
暂辍去篷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
[诗名] 登长安慈恩寺塔
[作者] 卢宗回,字望渊,唐代南海(今广州市) 人。元和十年 (815年) 及进士第,终集贤校理。
[注释] ●翔鸾:唐大明宫含元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这里泛指长安的宫殿楼阁。●苍龙: 中国古天文学称太岁星为苍龙,此处泛指星辰。●露盘: 塔顶承接甘露的盘子。两句是说: 早晨的阳光照耀着长安城;晚上,星辰拂抚着塔顶的承露盘。●摇: 晃动。●藻井:绘有文彩状如井干形的天花板。●朱阑:红色的栅栏。●九重宫阙:指皇家的宫殿。九重,极言其深。●参差:高低不齐。●百二河山:指关中之地,言秦地山河险固,二万人可当百万人。●辍: 停下。●篷: 车篷。此处代指车。●金界: 佛地,指大雁塔。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扬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
[诗名] 题雁塔
[作者] 许玫,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进士。
[注释] ●宝轮:指大雁塔。佛教传说,转轮王有制伏怨敌的轮宝。塔上又有相轮装饰,故以宝轮代指塔。●金地:宝地,指佛教寺院。●人寰:人世间。●苍冥:苍天,这里用以代指塔的最高层。●玉关:仙人所居处的门关。这里指塔的最高层窗户。●北岭二句:写从大雁塔上看到的南北景色:北边是高高的原岭和成群的宫殿,南边是巍峨高大的南山。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门阙,是悬布法令的地方,后来作为朝廷的代称。这里指唐宫殿及其他高大建筑。南轩,南边的窗户。商山,位于陕西商县东,这里泛指南山。●灞陵: 汉文帝之陵墓,位于西安市东灞河西岸。●京国城池:即长安城及其周围。●落照:快落山时的太阳的光芒。●暂放二句:意为暂时放下凡俗之心漫游这神仙般的境地,可是京城内又响起了催人返回的鼓声。尘心,凡俗之心。物外,世俗之外。六街钟鼓,唐代长安城除年节前后外,夜夜禁街,击鼓后行人必须返回自己所在的坊里。
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
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
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
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诗名] 登慈恩寺塔
[作者] 张乔,唐代池州 (今安徽贵池县) 人,懿宗咸通间进士,后隐居九华山。诗名著于咸通年间。
[注释] ●窗户二句:意为从宝塔层层窗户吹进阵阵晚风,天气已显得清凉。碧落,天空。道教称东方第一天有碧霞满布,叫碧落。●世人二句:说来往登塔的游人不断变化,但云雾缭绕的景色从古到今都依然如故。●列岫二句:言从塔上望去,可以看到终南山的峰峦横亘秦中大地,渭水蜿蜒在天际,一直流到看不见的关塞。列岫,众多的峰峦,这里指终南山。长河,指渭河。●斜阳二句:意思是,夕阳西下之时,登塔远望,更生起思乡之情,而在遥远的天边,又看到了南归的鸿雁。天末,遥远的天边。
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
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
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
莫笑众贤易名朽,塔前杯水已沧桑。
[诗名] 慈恩寺上雁塔
[作者] 洪亮吉,清代人。
[注释] ●初地:发迹之地。●擅名扬:扬名显声的地方。唐时,凡登科进士中榜者皆来此题名,称“雁塔题名”。●劫:佛教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称一劫。●渺茫: 时地远隔,难以闻见。两句是说,想当年这里是唐代诗人们的发迹扬名之地,经历几代变迁,今日来游,已是时地远隔,难以闻见了。●韦曲:地名,在雁塔南约10公里,杜甫在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诗中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之句。●易: 变、换。●高张岑杜: 指唐代高适、张祜、岑参、杜甫,这4人都曾在雁塔题诗。●冷:冷落。●天宝开元:唐玄宗年号。天宝为742年到756年,开元为713年到741年。唐代雁塔最盛之时为玄宗朝,但如今只见荒凉寂寥。●众贤:指高、张、岑、杜等在雁塔题诗的诗人。●沧桑: 晋代葛洪神仙传载: “麻姑自说云: ‘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桑田。’” 后常以沧桑或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迁。
千寻方塔缀霞帐,历数沧桑俯阙隍。
舒目恭迎中外客,雁行惊阵写秋光。
[诗名] 西安大雁塔
[作者] 王树远
-
宋昱《题云岗石窟寺》 宋昱 梵宇在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这是一首题咏云岗石窟艺
-
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止于适吾口,何必饫腥膻。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外养物不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曾举进士,初从剑南节度韦皋幕
-
人或谓兔丝无根 ① 。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 ② ,仗苓是 ③ 。慈石召铁 ④ ,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 ⑤ ,或軵之也 ⑥ 。圣人南面而立 ⑦ ,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 ⑧ ,则
-
这首诗描写的是水乡早春的夜色。“横塘”是地名,其地不一。历代诗人歌咏江南景色,常有提及横塘者。
-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
-
真州绝句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1],柳陌菱塘一带疏[2]。 好是日斜风定后[3],半江红树卖鲈鱼[4]。 [作者简介] 王士禛
-
十年生死两茫茫③。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④,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⑤。 【注释】 ① 江
-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
-
读雪深夜读雪读到史书的转折点一根竹子突然發出了断裂的脆响整整一个时代都沉睡在一场大雪的预言之中有一枚落在纸上的雪在孤独中生还它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