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登姑苏台赏析》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
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天向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天字的古诗有几首,带天的诗句,带有天字的古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唐李白 《夜宿山寺》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宿建德江》3、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唐骆宾王 《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比赛央视,内容包括古诗词大赛央视冠军,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古诗词大赛央视时间重播。央视有一个大学生古诗词的比赛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二、简介:《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
-
[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1032
-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山深景候晚,四月有余春。竹寺过微雨,石迳无纤尘。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
(宋)王安石 山势欲压海, 禅宫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 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 钟声浪答回。 何期别吏役①, 暂此拂尘埃。 【题解】 洛迦山在普陀山东南的莲花洋中,与普陀山合称普陀洛迦山。环岛一周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出处】唐李白《 古朗月行 》。 【意思】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全诗】 《古朗月行》 .
-
【名句】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注释与译文]大船在江中顺流而下,不觉船在行进,只觉得两岸青山在向后移动。诗句真切地写出了行船中的感受。 参考文献 (元)揭傒斯《归舟》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
-
日本文学派别。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日益高涨,几乎席卷整个日本文坛。为与无产阶级文学相对抗,1929年,在“艺术派十字军”的名义下
-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③ 【注释】 ①痴儿:诗人自指。晋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