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阴阳家——驺衍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称“谈天衍,雕龙奭”。“衍”即驺衍,“奭”即驺奭(驺字亦作邹)。兹以驺衍为阴阳家代表人物论述如下。
驺衍齐人,后孟轲。在齐居稷下(今山东临淄),号谈天衍,至燕,为燕昭王师。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已亡。其遗说详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兹移录如下。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就上述文字加以分析,大体上说,驺衍之说是以“深观阴阳消息”为出发点。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他得名为阴阳家。他把所观察的阴阳消息作为理论基础,进而向两个方面推广。一是向纵的方面推广,这就涉及历史学的范围;二是向横的方面推广,这就涉及地理学的范围。
他在历史学范围内,是把五行相胜说作为一个公式,上推至远古,下推至现今,在这个历史中间,所有一切变化发展,都用这个固定的公式来套。刘歆七略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史记·封禅书说:“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说明。
在地理学范围内,驺衍先给州字下一个定义,说:“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他同样把禹序九州作为一个公式,他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就是以禹九州作为公式推论出来的大九州。
自今看来,无论从理论和方法来说,驺衍之说,都是荒诞的,没有科学根据的。无怪司马迁称他的说法为“怪迂”,为“闳大不经”。但是,从思想解放这一点来看,第一,驺衍敢于冲破传统的狭窄圈子,想要开辟一个新天地;第二,他猜想到世界是极其广阔的,并且是有规律的,从而努力去探索。这两点精神,则是可取的,应当肯定。
-
德祐二年 ① 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②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③ ,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④ ,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
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南望武昌山,北望齐安城。楚江万顷绿,著我画舫横。云帆不须挂,鼍鼓不须鸣。淡然隐曲几,山水相逢迎。疏雨漏薄日,非
-
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唐诗人名不显者唐诗人名不显者 【原文】 《温公诗话》云:“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1]鹳雀楼有王
-
【注释】:①在别人成诗以后,也和一首,其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所押的韵与原作用韵同在一部而次序不同,叫做用其韵而不次,两者又通称和韵。孔宪:指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②危构:高耸的建筑物,疑指望
-
【原题】:再过黄州苏子瞻东坡雪堂因书即事题於武昌王叟斋扉
-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写艨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对泰国,我只是在电视风光片中有点印象:金碧辉煌的寺庙,金光闪闪的大佛、游走化缘的僧人、成群结队的大象,尤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绿植遍
-
“人家说了再作,我是作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作,我是作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