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朱熹》原文与赏析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写艨艟,这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很大、很重,要把它从沙滩上推下水,要用很多人去推挽。昨天夜里涨潮了,春水漫上沙滩,船自然地浮起来了。庞然大物的战舰,飘在江面上,就象一柄鹅毛一样,乘着水势自由地航行着。诗将船于水涨前后两种情况对比了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先前是“枉费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舰”变得“一毛轻”,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边春水生”。“向来”、“昨夜”、“此日”三个时间,“推移”、“水生”、“自在”三种状态,前后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中间是转化的过程。朱熹虽然是理学家,可是写诗还是懂得形象思维的。
这首诗的题名,千家诗作“泛舟”,而有的诗集却与前篇介绍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同归于观书有感,有的则明确题为观书有感二首,泛舟为其第二首。从两首诗都采取拟物取理的手法和所写内容看,也可说都是和“书”有关的。第一篇着重说明书的内容丰富,第二篇着重说明书的好处。一借“泛舟”喻办事,借“春水”喻学识。借“春水生”喻学识增长;借“艨艟”喻艰巨工作,借“一毛轻”、“自在行”喻工作由难变易。可是这首诗使人并不囿于学习方面,而能悟出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成事业,都要借助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对立方面总会向其对立方面转化的。如果只凭了 主观的苦干,而不善于掌握客观规律,运用有利条件,那也是“枉费推移力”的。这种理,是从诗人所写的物象变化中领悟出的,而不是直接说出的,这就要对所写抽象加以思考。“向来枉费推移力”是促使思想的动力,也是开启诗意的钥匙,它与“此日中流自在行”形成对比,由这种矛盾追寻解决的原因。知道了促使变化的因素,获得启示,并联类及他,推而广之。这首诗由“船行”使人可想到读书之理,对其他事情也同样有所启迪。
-
老墙斑驳的老墙艰难地站着其中一段近乎于艰难的支撑了环视老墙让我踌躇满志新墙还没有站起来之前風霜的老墙是昨日的再现触摸老墙是我又一次
-
“荣”与“辱”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对伦理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是第一个系统地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展开理论论述的人。
-
西方文学·《蝇王》 小说。英国小说家、1983年
-
《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五》咏梅花诗鉴赏
-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
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美微之也。]遥知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予与微之前后寄和诗数百篇,近代无如此多有也。予除中书舍人,微之撰制词;微之除翰林学士,予
-
道人少贾海上游,海舶破散身沉福黄金满箧人所寄,吹簸偶得还中州。羸身归金不受报,祗取斗酒相献酬。欢娱慈母终一世,脱弃妻子藏岩幽。苍烟寥寥池水漫,自玉菡萏吹高秋。夜燃◇子煮山药,忆此东望无时休。塞垣春枯
-
马致远 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① 。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②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③ 。 [庆宣和]投至
-
“玉楼春”是词调名,据《词谱》载:“因顾穂词中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五代欧阳炯词中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遂取为调名。”又名《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归朝欢令
-
儒者,所以扶持名教也。师道不立,则天下无善人;儒道不立,则天下无正学。|什么意思|大
《儒者,所以扶持名教也。师道不立,则天下无善人;儒道不立,则天下无正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