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原文、注释和解析
清·郑燮1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2,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1郑燮(1693-1765):号板桥,清代文学家、艺术家。有郑板桥集。2倏(shu):忽。3化机:指精妙超凡的艺术境界。
【析点】 中国文人画中竹是一常见的形象且有关画竹的议论很多。
板桥此论,涉及到诗、书、画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议论所至,颇有理趣,耐人寻味。艺术创作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这篇竹中,形象地描摹了这一过程。画竹,必先看竹,拥有自己的“眼中之竹”。在自然界里反复体验、仔细揣摩、熟视于心;直至身化为竹,吐纳英华,生机盎然,才“勃勃遂有画意”,“胸中之竹”,呼之欲出。然而,“落笔倏作变相”,产生意料不到的画面,又出现了“手中之竹”。郑板桥通过画竹过程总结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自然景物在作者头脑里的映像;胸中之竹,是经作者审美观过滤了的具有主观因素的意象;手中之竹,则是通过作者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改造,因而“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从对竹的生活体验到竹的艺术形象的诞生,是一个生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里,“胸有成竹”仅仅是意在笔先的一般法则,不为“成竹”所限才是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后“趣在法外”的“化机”。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更高境界
-
【原题】:范石湖东归过乡国名之芙蓉城余以季夏来游适荷花称意红之时春湖环湖尤甚盛李子先家小池界金数朵花品之最高者各纪以诗
-
班彪:北征赋 班彪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
-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道北冯都
-
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清商曲辞》为主,包括《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七首。这些民歌产生
-
《易得笑言友,难逢始终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易得笑言友,难逢始终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唐代杜甫赠卫八处士赏析,内容包括如何赏析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赠卫八处士的作品鉴赏,杜甫《赠卫八处士》的全文?。此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
-
颜之推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1)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 (2) : 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 (3) ,经纶博雅 (4) ; 二则文史之臣,
-
【题解】 此诗约是玄宗天宝五载(746)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诗中所写的八个人都在长安住过,但时间上有先后,也有互相见不到面的。他们的身分也相差甚远,从王侯宰相,到布衣平民。杜甫是从嗜酒这一点上把他们联
-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1],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2],门泊东吴万里船[3]。 [作者简介] 杜甫(712—
-
作者: 崔曙庭 《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