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魏禧·与李翰林书》鉴赏
古文观止·魏禧·与李翰林书
蜀之山,峭狭而自上【1】,奇险甲天下,故人才不多生,生则必奇【2】。执事【3】,蜀奇士也。通籍后【4】,侨江南【5】,足迹交天下,才益博大。以蜀之人居江南而游天下,其奇且博大也固宜【6】,抑又当不独在文章。禧江右鄙夫,县最僻【7】, 于文章宜无所知。天下称文盛矣,执事少所可【8】。尝闻友人闵宾连窃谓禧为可与言,又奉书征所未刻文。谨录若干首以献。禧隐居金精翠微山【9】,奇石四十里,为古神仙之宅, 自谓足终老。然尝披蜀图志,则是固盆盎中物【10】,不得望部娄【11】。禧不敢更费辞,惟执事教。幸赐德音焉。【注释】【1】峭:指山势高陡、险峻。【2】奇:奇异的,罕见的,不寻常的。【3】执事:〈书〉原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此为尊称。【4】通籍:士中进士,著籍于官,叫通籍。【5】侨:古代指在外乡居住。【6】固:本来。宜:应该、应当。【7】江右:指江西。县:指宁都县。【8】可:许可。【9】金精:在宁都县西北十五里,被道家列为三十五福地。翠微山:在宁都县西十里,为金精十二峰之一。【10】盆盎:瓦制容器。【11】部娄:小山。【赏析】与李翰林书是明人魏禧的作品。该文篇幅不长,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开篇气势不凡, 更显得文章别具特色。这封书信的主旨没有在开头交代, 而是在结尾才点明, 书信的内容是渐渐展开的。主要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作者魏禧对李翰林的颂扬;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认为自己孤陋寡闻, 不能与之相比, 结尾明确表示愿意听从李翰林的教诲, 点出书信的主旨。前一部分对李翰林的颂扬, 不是面对其人直言快语, 而是委婉曲折,十分含蓄。文章从对四川的山的称赞人笔, 简单的两句话, 概括了四川山脉的两大特点: 一是峻峭; 二是狭窄。作者从山的高大、挺拔和山路的曲折、幽深两个方面盛赞四川的山奇特、艰险, 堪称天下第一。为什么先写山? 写山是为了给写人作铺垫。下面两句就道出了目的:“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 (指地灵), 因而有才识、有学问的人产生不多, 但如果一旦产生出来, 那就一定不同一般。” (指人杰) 可见写山是为了写人, 当然也是为了写文这个开头, 不落俗套, 文风迥异凡俗,“文亦有蜀山峭狭之势”, 堪称妙笔。接着作者就从“地灵”和“人杰”的关系, 即“环境”和“人”的关系谈起,分析了在艰苦的环境中, 有才识、有学问的人不宜产生或较少产生的原因。由于高山的阻隔、环境闭塞、交通不便, 人们不易往来, 文化也很难交流, 所以“人杰”不容易产生或产生也比较少, 但不是绝对没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生则必奇”, 如果一旦“人杰”产生, 那就一定非同凡响, 定然超越常人。那么, 谁是这样的人呢?“执事, 蜀奇士也。”李翰林正是四川最有才识, 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 李翰林生在四川并未占据成才优势, 可谓先天不利, 但是作官以后, 为他成才创造了条件,使他有机会客居江南, 到了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 与天下人交游, 使他广交朋友, 结识了许多才华横溢、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再加上他能博采众家之长, 不断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才识、学问更加博大、精深, 从而写得一笔出类拔萃的好文章。当然李翰林的聪颖、高明, 品德的高尚还不仅仅表现在文章上,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 因为见文如见其人, 从他的文中, 读者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李翰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后一部分作者自谦自己是江右的一个粗鲁人, 家乡宁都地处偏僻, 由于孤陋寡闻,对于文章之道是外行。认为自己写不出什么象样的文章, 更谈不上什么文采了。与天下浩如烟海的奇文妙句简直无法相比, 真是自愧不如他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李翰林却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 这已使魏禧受宠若惊了, 况且又听说李翰林的好友闵宾连先生还要与之交谈,又写信索要他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更使作者欣喜若狂。因此,恭敬不如从命,就抄录了若干篇奉上。李翰林和闵宾连先生的赏识和尊重,使魏禧深受感动,更觉自愧不如。他们二人学问那样博大,精深,况且能眼睛向下,不嫌弃自己的才疏学浅, 自己这个“门外汉”,又有什么值得满足的呢?因此,魏禧开诚布公地道出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是想在这方园四十里的金精翠微山上隐居,安度自己的晚年,就满足了。现在当魏禧翻阅了有关四川的舆图方志之后,才知道小小的翠微山是那样低矮、渺小,而蜀山是那样的高峻、奇特,哪能与之相比呢?这真是小巫见大巫啊!作者进而从山写到人,写到自己不能和李翰林相比。因为李翰林知识渊博、高明聪颖、品德高尚,而自己相比之下是那样粗俗无知、目光短浅、自满自足;更进一步写到文章不能相比, 自己写的文章可以说是还没有入门而李翰林的文章已经炉火纯青,出类拔萃了,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超出常人、不同凡响。处处对比,如此鲜明,使文章的内容步步加深。最后水到渠成,深感自己不如李翰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因此,文章结尾处作者十分谦恭,心悦诚服地反复强调愿意听从李翰林的教诲,并以此为幸事,点出了书信的主旨。这封信既歌颂了李翰林博才多学,善取众家之长,难能可贵;又表现了魏禧虚心好学,严于自责,善于求教。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作者: 余非
-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性情真》经典解读 后主性情真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
-
【诗人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
【生卒】:1897—1962【介绍】: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福克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
古文观止·《礼记》·晋献文子成室 (檀弓下)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元宵节诗词灯谜100条,内容包括元宵节古诗灯谜,关于元宵节的灯谜,诗词,对联,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4、白糖梅子真稀奇
-
原文 太宗阅医方,见“明堂图”,人五藏之系 1 咸 2 附于背,乃怆然 3 曰:“今律杖笞 4 ,奈何令髀背分受?”乃诏不得笞背。 选自《隋唐嘉话》 注释 1.五藏之系:即五脏之系,即人的内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