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礼记》·晋献文子成室》鉴赏
古文观止·礼记·晋献文子成室
(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1】, 晋大夫发焉 【2】。张老曰【3】:“美哉轮焉 【4】, 美哉奂焉【5】! 歌于斯, 哭于斯, 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 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6】。”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1】 晋献文子: 即赵武, 晋卿。成室, 新室落成。
【2】 发: 送礼祝贺。
【3】 张老: 晋大夫。
【4】 轮: 形容宫室高大。
【5】 奂: 同“焕”, 色彩鲜明。
【6】 全要领, 保全性命。先大夫, 指先父先祖。九京,即九原, 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赏析】
晋献文子成室是选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章, 记述的是晋献文子建成新屋之后, 众大夫往贺, 而张老的贺辞非同凡响, 晋献文子听后, 答辞祷告亦不落陈套, 以致为后人称赞不已, 成为一篇佳话。
这篇文章篇幅极短小, 却写得格外别致, 很能体现先秦文章的特色。先秦的某些文章,经常是在这短小的篇幅里,在这简洁练达的文辞中,表现深远的意思,显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使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本文即有篇虽短小而章法浑然,笔笔不虚设,内涵丰富,意味隽永的特色。
这篇文章开始先叙述晋献文子新室落成,这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一件大事,那么在贵族生活中无疑更是表现其权势、富贵等人生价值的可喜可贺的大事,因而引来众多的晋国的卿大夫们前来称贺。文中一“发”字,表现了当时新屋落成后人们送礼祝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祝贺的场面。这开头两句简单的叙述,既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也不难令人领悟到此时此刻竞相称贺的势闹场面和热烈气氛。
人们前往祝贺,自然称颂的贺辞是不会少的,然而本文抛开众人的颂辞不谈,只抓住大夫张老的颂辞做文章,因为大夫张老的颂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一般人的颂辞,不外乎赞美一番,说上些吉利之言,而张老却未全然随俗,他的颂辞可分两层,前一层言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这是一般的赞美之辞,还不出一般颂辞的常套。但后一层,张老则跳出道吉祥之言的圈子,而是结合晋献文子的身份,以此屋落成后的功用来称贺,言祭祀奏乐可以在此进行,死丧之时可以在此哭泣,宴享国宾聚集宗族也都在这里,这样的贺辞表面看来没有丝毫赞颂的味道,甚至还谈到了死丧,这真是一反常调,令人摸不着头脑。
听到这样没头没脑的祝颂之辞,晋献文子的反应也不同寻常,他思路敏捷,马上以出人意表的祝祷之辞来表示他接受张老的祝贺。文章在这里记叙晋献文子的祝祷之辞,实际上是针对张老的祝颂之辞的解释,晋献文子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的永恒祝我赵武得寿终正寝,保我赵武家族永昌永贵。晋献文子念完祷辞马上向北连拜两拜,既表示了对张老盛情的意会,又表示了对张老的感谢,至此,人们对张老祝辞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文章笔法之妙也由此自然地显现出来。文章最后以“君子”评论作结,使结尾照应开篇,使文章的结构更显得浑然一体。
-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
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沉冥十五春。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凤池,属杨相也。蜗舍,自谓也。]
-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初春,芳草
-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
-
崔旭捕蝗捕蝗, 官隶齐忙,掘地纵火蝗飞扬。官要供给, 隶要酒浆, 官隶践踏苗已僵。
-
经旬卧斋阁,终日亲剂和。不知雪已深,但觉寒无奈。飘萧窗纸鸣,堆压檐板堕。(关中皆以板为檐。风飙助凝冽,帏幔困轩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何时反炎赫,却欲躬臼磨。谁云坐无毡,尚有裘充货。西邻歌吹发,促
-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② 家童鼻息已雷鸣。 ③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④ ”夜阑风静縠纹平。 ⑤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⑥ 【注释】
-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出处:《论语·里仁第四》解析:大体的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安于贫困,不可以贫而不移,久困必
-
中国戏曲史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戏曲的正式形成较晚,如果和希腊、印度比较一下就更看得清楚了。希腊在纪元前五世纪已经有了悲剧的正式演出,纪元前四世纪已经建筑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