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致虚妹丈》原文|翻译|赏析
清·高尔俨1
昨宵乐甚! 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2,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萧数阙3,清和婉妙,听之怡然4;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5,以为有殆荡之趣6。把笔效之,不能及已。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7。
1高尔俨(公元? -1654):字岱,清代文学家,有古处堂集。2被(pi):同“披”。3阙:通“阕”,一曲为一阕。4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5殊:极,很。6殆荡之趣:指书法有一种飘逸俊爽的趣味。7请正:请求指正。
【析点】 这封小简是对一个难忘良宵的追记。作者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良宵美景、月夜萧声及醉后挥毫运墨的浑然忘情,令人心驰神往。更重要的是,作者无意间触及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种创作心态:虚静和迷狂。
其实,中国古代的文论、书论、画论都非常强调虚静的作用,像刘勰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明代吴宽所谓“胸次洒脱,中无挂碍,如冰壶澄澈,水境渊渟……故落笔无尘俗之气”(书画筌影)等。中国的诗人、书画家也特别喜欢酣饮大醉后进行创作。大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唐代书法家张旭的醉时狂草,苏轼醉后的丹青妙笔,都是醉酒迷狂后的艺术珍品。虚静是放松意识、理智,迷狂则是淹没意识、理智,但二者都能使创作主体排除外物的干扰,摆脱功利的桎梏,身心进入自由无羁的最佳创作状态,可谓殊途同归。而文中澄净的碧空,柔和的月色,斑驳的树影,清婉的萧声,本已使人心恬意适,超凡脱俗,心境一片空明,加之举杯畅饮,酣然忘世,飞笔走墨,自是飘逸洒脱,气韵飞动,有“殆荡”之趣。故而,小简在给我们艺术的美的享受之同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艺术启迪
-
[题目] 下面是对《望天门山》的分析,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
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1〕,跨蹑曹、左,会超潘、陆〔2〕。双鬓向光,
-
老大惜时节,少年轻别离。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艳艳庭下菊,与君吟绕之。撷其黄金蕊,泛此白玉◇。君勿爱此花,问君此何时。秋风日益高,霜露渐离披。芳岁忽已晚,朱颜从此衰。念君将舍我,车马去有期。君行一何
-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
横空初不跨鹏鳌,位觉胡床步步高。?器之言尝梦飞,自觉身与所坐床皆起空中。?一枕昼眠春有梦,扁舟夜渡海无涛。归来又见颠茶陆,?往在钱塘尝语晦叔,陆羽茶颠,君亦然。?多病仍逢止酒陶。?陶渊明有《止酒》诗。
-
【一 儿麻】不是胖姑儿偏精细,官人们簇捧着个大檑椎。檑椎上天生得有眼共眉,我则道瓠子头葫芦对。这个人也索是跷蹊。甚么唐僧、唐僧,早是不和爷爷去看哩,枉了这遭。恰便似不敢道的东西,枉惹得旁人笑耻。 (张
-
古文·游龙门记 薛瑄出河津县西郭门(1),西北
-
【原题】:曾端伯自承移帅川口有怀风旨无便附信忽领教喜成小诗附便奉呈三首
-
家鸡野骛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
我要想些什么呢?当我临终的时候,假使我还有精力去想一些事情的话,我应该想些什么呢?我是不是应该,想想我是怎样挥霍了我的生命,终日昏